虞山派古琴艺术馆·三(2 / 2)

“我们接下来去哪里?”

“对面东厢房,那里面是关于吴景略先生的介绍。”

迈入东厢房,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吴景略先生像,人像下方精雕细琢的木质长桌上,放着一张焦叶式古琴,琴面侧边波动线条流畅柔和,漆色红黑相间,或因年代久远,光亮不再;或许是怕破坏展品,保洁人员只敢擦拭触手可及的脏污,以至于琴首与桌面缝隙下的灰尘,在叶聆弦这样的洁癖眼前暴露无遗。

两边墙上挂着一些关于吴景略先生的生平和成就介绍,少年继续他的导游工作:“吴景略先生在古琴史上最大的成就,当属培养教育古琴人才这一领域,他曾赴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开创了古琴专业,如今琴坛上的多数知名琴家,都曾在他门下学琴,包括吴文光先生、李祥霆先生和赵家珍女士,现在他们都是传播古琴文化的中坚力量。”

“当然,吴先生除了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他在古琴改良及演奏方面,同样贡献巨大,他在演奏中注重细节处理,吟猱绰注自成一家,他演奏的曲调情感细腻,尤其是《潇湘水云》和《胡笳十八拍》柔肠百转,听来令人为之触动。”少年看着吴景略先生的相片,思绪飘向远方。

“这么神的吗?说得好像你听过一样!”叶聆弦一脸不屑,一个走不远的石灵,怎会什么都知道!

少年思绪被拉回,得意地看着叶聆弦:“这我还真听过,我虽走不远,却经常出门,吴先生曾是本地今虞琴社的社员,经常会在常熟活动,我曾有幸听到过一回他演奏的《潇湘水云》,确实令人听之不忘;后来本地弹琴的人少了,我才鲜少出门。”说着,他不禁叹了口气。

叶聆弦见他陷入伤感,忙岔开话题:“这边逛完了,我们去下一间屋子吧!”

“好!姑娘随我来。”

在少年的指引下,叶聆弦来到后屋,屋中灯光昏暗,前方展示台上挂着几张古代名琴的琴板照片,上方挂一匾额,上题:“鸣琴”二字,匾额上可见一条明显的裂缝穿字而过,左侧落款中可见“乾隆八年”四字。

两侧靠墙置有几座展示柜,柜中均是些古琴题材的传统工艺品,展示柜后的墙上挂着古琴相关古籍的图文详情,右墙正中两扇木制门紧闭,小巧的门环用黑色的旧式锁扣住,谢绝来客,右侧挂一木牌,上题:“虞山琴派藝術工作室”,左侧也挂一木牌,上题:“虞山派古琴艺术馆”。

“为什么这门关着呢!今天又不是休息日!”

“说不定这个工作室本就是个装饰呢!”少年半开玩笑地说道。

“好吧!接下来往这边走吗?”叶聆弦指了指身后更为昏暗的通道,问道。

“不错!”少年带着叶聆弦踏上通道的木地板,指着右侧的紧闭的房间说道:“这里是古琴试听中心,”他弯下腰,透过窗帘缝隙朝里头张望:“不过好像已经变成杂物间了。”他转身朝通道尽头走去:“姑娘,这一间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常熟本地为宣传古琴文化而办的一些活动,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没必要深悉。”

两人走马观花,很快来到后院,此处铺设一张十多米的长桌,上面按斫琴步骤依次放着木块、琴板、斫琴工具、成琴等,细看似有蜘蛛在缝隙中爬行,后方围墙上贴着放大版的斫琴图。院中一株香樟郁郁青青,与桌上萧条冷清的景象对比鲜明。

叶聆弦心生归意:“差不多了,我们走吗?”

“好!”

两人从另一侧穿出后屋,在吴景略先生门前的走廊穿行,忽见前方还有一屋,便顺道一同前往。

屋子入口前有一白墙,墙上贴着一张“脉望館趙氏世系表”,从第一世赵士鹏先生开始,到最后竟有二十一世,叶聆弦不禁惊叹于赵氏家族的辉煌。

“这便是脉望馆了!”少年说道。

“脉望馆是什么地方?”

“是赵氏家族的藏书楼。旧时,像赵家这样的书香门第,大多拥有自己的藏书楼,比如钱谦益、柳如是夫妇的绛云楼、瞿氏一族的铁琴铜剑楼,这附近的翁同龢先生的彩衣堂内也有藏书楼。”

“那为何要取名’脉望’呢?这是何意?”叶聆弦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少年仍不知疲倦地为她讲解着:“’脉望’是书中蛀虫的雅称,传说蠹虫吃下文字,便能化为脉望,古时曾有名句’鞠通夜抱朱丝静,脉望朝含绿字香’,我想赵用贤先生是想借此自喻,表达对书本的喜爱。”

步入馆中,转身抬头便可见题有“脈望館”三字的匾额,门两侧挂一对楹联:“一指春生琴上月,百花香集案頭書”。屋内不见藏书架,只几个玻璃展示柜,展出廖廖几本古籍复制品。

“这里的古籍去了哪里?”

“据我所知,都被图书馆收去了,具体在哪个图书馆,我也不知。”

“没有藏书的藏书楼……还有意义吗?”叶聆弦发出灵魂拷问,看向少年。

少年在一旁搜索枯肠,试图为其辩解:“毕竟将古籍集中管理有很多好处,比如有专业的古籍专家对其进行修复、翻译,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珍惜的内容,毕竟古籍最有价值的是其中的文字,而非承载文字的纸张;但若是任其散落在地方的藏书楼,相应的安保维护成本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失去藏书楼的气质是小事,失去这些文化瑰宝才是大事。”

叶聆弦若有所思:“此话有理,若真是把藏书都留在这儿,必然涉及到出借的问题,我之前在图书馆就遇到过被撕坏的书本;这么珍贵的古籍要是遇上这样的读者,那真是暴殄天物了!”

“不错!所以我们还是在这里遥想当年盛况吧!”少年望向花窗外的小院,院中角落种有腊梅与南天竹,腊梅的树冠向院中伸展,枝叶苍翠欲滴,阳光下青绿满院。在廊下穿行,透过花窗赏景,腊梅各面姿态不尽相同,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味,若是冬日雪后初霁,必是另一番绝妙的景象。

两人顺着长廊回到艺术馆大门口,见前方还有一条小道,通往艺术馆西侧。

“那是什么地方?”

“去看看就知道了!”不待叶聆弦反应过来,少年已大步流星地走去。

走到小道尽头,柳暗花明,竟别有洞天:此处于小池塘上建一小型水榭,檐下设有石桌、石墩,以及一对彩绘镂雕瓷墩和一对青花镂雕瓷墩,极适合三五琴友在此抚琴切磋;东南侧建有回廊,回廊墙上挂着三幅古琴题材的古画,更添几分意趣;水榭北侧种着几株凤尾竹、芭蕉、香樟,为此处再添一份活力。

叶聆弦不禁感叹百年前宅院设计者的风雅审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