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混乱的长安(1 / 2)

长安城,屹立在关中平原之上。

长安筑城,那是西汉时期的事情,但是在西汉之前,这一片地区本来就是西周和秦朝的都城,西周的时候叫酆镐,酆京和镐京的合称,而秦则为咸阳。

这里一直都是天下之政治经济中心。

不过在汉之前,长安其实也只是咸阳治下的一个乡聚而已,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这才有了长安之名。

秦末汉初,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定鼎天下,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听信了麾下谋将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最后选了两个地方,一个雒阳,那时候叫雒邑,而另外一个就是秦旧都咸阳。

为此刘邦询问张良,张良曰:“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雒邑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

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

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刘邦欣然接受建议。

可心中又不愿意承秦之都城为自己的都城,就选择了咸阳回下的长安聚筑城为都,当然,事不可一蹴而就,长安建城也是循序渐进的。

高帝五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才正式定都,然后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了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建造了长乐宫,才开始修建了未央宫。

有了长乐未央,才有了帝都之雏形。

而真正让长安开始发展起来,是惠帝时期,惠帝时期长安才开始真正的规划,修筑城墙,规划城门街道,划分闾里,更是建了长安九市,带动了关中商业发展。

经一代代的修建和完善,长安城成为了天下少有之雄城,更是西汉二百年的政治和经济的中心,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而长安城就是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

花无百日红,繁荣终有没落,西汉末年,王莽时代,天下纷争,战乱不止,长安城一度毁在战火之下,修建这么一座都城,用了不知道几代人的努力,而毁掉,只需要一场战争而已。

汉光武帝平战乱,承天下大统,最后选择定都雒阳,可依旧重视长安,把长安名为西京,开始重建长安,不过战乱之后,人口锐减,十室九空,东汉用了一百多年,才算是让长安恢复了一点点元气吧。

可三辅之地长年受到边患的影响,并不太平,长安也多少有些混乱,可日子还是能过得下去了,只是这天下动乱,长安终究是躲不过去的。

初平元年,西凉军挟帝入长安,随之而来的,除了文武百官,还有雒阳城的数十万百姓,数十万百姓一下子涌入了长安城,迅速了为这座已经没落的城池再一次带来的喧嚣和热闹。

然而,数十万军民也给这一座城池带来了无数灾难。

长途迁徙,就需要有新的房舍和田地来面对生活,可数十万的雒阳军民南下却没有一点点的准备,长安自然就要承受这最大的苦楚,本来长安城的那些人,不管是大户,还是普通百姓,每天仿佛都在上演,被人夺取耕地和房舍的事件。

无处所居的人自是无所顾忌,烧杀抢掠都在不断的上演……

而朝堂,经此一遭,惊魂未定,天子也好,文武百官也罢,此时此刻顾得了自己就已经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百姓安居乐业的事情,甚至他们也为了自己的立足,巧取豪夺。

…………

一条宽敞的街道上,人满为患。

衣衫褴褛的人或是站着,或是蹲着,他们表现出了饿殍遍野,此时此刻的他们是仿佛看不到希望,麻木的活着,也有人躺在街道上,甚至有些尸体不知死去多久了,却不曾有人理会。

这些人曾经都是天子脚下,帝都臣民。

如今也是。

可他们的生活却已经变得天差地别,从安居乐业到一夕之间家破人亡,一家子被挟持西入长安,一路上颠破流离,死的死,丢的丢,侥幸能活到长安的,没有房屋,没有田舍,无根之源,浮萍之命。

“老爷,前面有人拦住了路,要出兵驱赶他们离开吗?”马车驶过,多为拦路乞讨之人。

“算了,他们求活而已,无需多事,我们绕路吧!”

“诺!”

马车缓缓从旁边的小路给驶过,仿佛看不到这些乱民。

坐在马车上,看着这一幕的,乃是受命于危难之秋的当朝重臣,司徒王允。

他铁青的脸庞,却有一股凌厉的杀意,更是无尽的懊悔:“老夫造孽啊!”

王允在朝廷人心动乱之时,领了杨彪辞掉的司徒之职务,更是兼了尚书令之职,他用尽全力在维持西凉集团和朝堂之间的关系,竭尽全力的保护天子的合法性。

然而,这一幕终究有些刺痛了他的心神。

马车行驶到了未央宫前。

此时的未央宫并没有昔日之皇宫之景象,宫城看起来有些破旧,自赤眉之乱后,未央宫被焚了不少宫室,经过大半年修筑,才算是勉强能居住。

天子毕竟是天子,不住宫殿,何以为帝。

而在宫殿门前,已经停了好几辆马车了,皆乃朝廷之臣,来面圣的。

王允下了马车,众臣纷纷行礼。

“拜见司徒大人!”

雒阳被焚烧,百万军民南下,唯有区区几十万君民能抵达长安,一路上死伤无数,然而那都是普通百姓,对于朝堂官吏来说,无非就是把朝堂从雒阳搬到长安。

朝堂百官还是保存了挺好的。

“诸位无需多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