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向陈国(1 / 2)

午时,长社城。

聂辽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黑压压跪了一片的人,心中莫名有些酸涩。

这些人在今日之前,皆头戴黄巾,既是太平道信徒,也是黄巾军兵士。

而昨夜过后,这些人便又恢复了以往的身份,他们只是一群吃不饱饭的黎庶。

也是先秦时的哀哀黔首。

唯独不是现代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人民”。

因为他们没有受教育权,没有读书识字的门路与途径,也没有打破自身阶级的能力与机遇。

他们能做的,唯逆来顺受耳,若死来则反耳。

君不见,历朝历代对于民之定义,如治世之“庶民”,灾时之“流民”,乱世之“暴民”,以致代表国家之朝廷有倾覆之危时,则视之与贼同,独不见“人民”。

即便千多年后,也有“平民”与“贫民”之别。

直到此时此刻,聂辽对于这游戏的真实度,忽然产生了一种错觉,甚至是一丝怀疑。

如此触目,如此真实,如此酸涩。

他长舒一口气,面对城下的万余衣衫褴褛之民,高声喝道:“尔等之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已死!吾日前亲手所斩!”

此言一出,城上城下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城楼上,站在聂辽身旁的朱儁双目圆睁,满脸不可置信之色,他实在难以想象,这年十六的剽姚校尉是如何做到的。

他此时突然有些好奇,若是皇甫嵩得知这个消息后,会是何种表情。

可惜他看不到,因为皇甫嵩已于清晨离开长社,率军前往陈国平叛。

站在朱儁身后的一众亲兵,校尉、司马、军侯等中低级武官,皆面色难掩震惊。

而城下,刚刚脱离太平道和黄巾军身份的万余黎庶,不是默不作声,便是呢喃自语,或是不时与身旁之人低声交谈。

“吾此言非彰功,好教尔等明白,尔等之大贤良师非良师,实贼也!一夫作难而八州乱,八州罹难而万家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善不施而时运之势异也!”

聂辽手持长刀,遥遥指向城下的万余黎庶,“尔等无须谢吾活命之恩,吾亦非心慈手软之人,此番遣散尔等归田,若他日战场再遇,吾绝不留情!再敢起乱,必诛之!”

这时,城下有些真正感恩的,或是有些聪明的黎庶,连忙伏地叩首,口中不停喊着“不敢”。

聂辽并不在意这些人的真实想法,他虽然不杀俘,却也不会放虎归山。

凡是俘虏,他已命汉军以刀在其后背作记号,下次再俘,必斩。

期间难免杀了几个不听话的、想闹事的俘虏。

不过绝大多数俘虏对此并无异议,毕竟他们可是听说了,昨夜击败俘获他们的汉军将军,要将他们尽数斩首以筑京观。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否则他们也不会在即将离去时,全数来到城下拜别聂辽。

不过这些人并不全是颍川人,聂辽可没那闲工夫,也没那闲钱给他们发放遣散费,只能按照就地俘虏,就地遣散的原则来处置。

至于之后,他们是留在颍川,还是返回家乡,亦或者继续揭竿而起,那就与他无关了。

反正,三十六方之一的颍川郡黄巾军,他已经按照SS级通关评价的条件解决了。

至于恢复颍川郡社会生产和秩序,他此时还做不到,那需要一个正式的官方身份。

以他如今的剽姚校尉之职,明显无能为力,只能留待以后再说。

当务之急是尽快平定黄巾起义。

聂辽收回长刀,对城下的一众汉军兵士扬扬手,示意他们驱散这些获释之民。

随后,城下的汉军兵士便开始行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