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唐朝《踏谣娘》歌舞戏。爱搞钱的女孩子,李青儿37(1 / 2)

当然,由于人数很多。

所以李家的威名会在那几天之内迅速传开。

这就相当于给李家:

打广告。

要知道,李家的主业是丝绸和玉石。

虽然不像矿老板一样真正的,可以持续的一本万利。

但是丝绸是日常必需品,老百姓一般也都买得起。

而玉石也是一本万利的东西,虽然说价格高。

不过达官贵人们没有玉石或者金首饰的陪衬。

可不行。

因此在“春种”和“秋收”的那几天。

李家的丝绸销量会增加三倍。

因为李家“几百亩地需要人手去收割”的消息。

传遍了黄滩县的大街小巷。

妇女们特别喜欢和在意这种话题。

那样的话,李家不仅能靠“卖粮食“赚钱。

还能赚丝绸的钱。

还能提升自己的名声,让富人们买利润高到恐怖的玉石。

简直就是“一箭三雕”。

完美。

这也是李家很少请长工的原因。

李家更倾向于请临时工。

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打商业战。

资金的流动率也更高了。

赚的钱更多了。

……

李青儿虽然是黄滩县本地人。

但是从小就认识李红尘了。

李青儿在小时候就是女侠客的性格。

热烈大方,喜欢冒险。

而且还有一个明显的性格特点:

喜欢搞钱。

李青儿几乎是会十八般武艺。

都是为了赚钱去学习的。

比如说在五岁的时候,学会了《踏谣娘》的“歌舞戏”。

唐朝的时候肯定还没有京剧。

但是唐代的歌舞戏极其兴盛。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面》、《钵头》和《踏谣娘》。

并称为唐朝的三大歌舞戏,已初步具备了后世戏曲艺术的雏形。

随着民间歌舞戏在唐代因迈入宫廷之门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民间还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的形式。

李青儿学的《踏谣娘》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对白和表情动作,也有规定的情节场次。

里面出现了旦、末、丑三个角色。

已具有后世戏剧的雏形。

李青儿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嗅到了歌舞戏的商机。

在别的孩童还是五岁。

喜欢玩拨浪鼓、玩泥巴的时候。

李青儿就自己待在房间里学《踏谣娘》。

那一声一降的声调,那婀娜多姿的舞步。

李青儿自学的有模有样。

她学这个纯粹是为了去赚钱。

因为人类五岁的时候。

皮肤是那么的光滑。

脸蛋是那么的细嫩。

身材是那么的纤细。

更重要的是,五岁的声音很稚嫩。

唱出来的声调很委婉动听。

稚嫩又不刺耳的声音中。

代表的是人类最童真的声音。

那种声音,能把听众拉入莲花般的意境圣地。

能赋予戏曲真正的纯真感。

让听众感觉灵魂升华。

能给听众带来正面的情绪价值。

那么听众就会觉得自己来看的这一次歌舞戏是值得的。

那么就会给更多的赏银。

那些赏银会被戏班的老板娘统一收取。

然后再返还一部分给演员。

李青儿也能拿到那一部分。

在五岁就会歌舞戏的孩子。

实在是一万人里面都找不出一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