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汉中(求追读)(1 / 2)

华夏,汉人,在现代都是指中华民族。

然而,二者在历史上是有区别的。

华夏,其根在中原。

汉人,其发源地在汉中。

秦末大乱,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灭了秦朝。然而,没多久,项羽率军进入关中,大封诸侯,不遵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关中的承诺,把刘邦封为汉王,封地就是汉中之地。

刘邦虽然地处偏僻的汉中,却没有失去雄心壮志,想要取天下。萧何为他推荐了韩信,为了增加韩信的威望,就在汉中筑台拜将。

韩信也没有让他失望,拜将之后就献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计,还定三秦,拿下关中之地。

再以关中之地为基,出兵东向,与项羽争天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把项羽给灭了,建立了汉朝。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征伐四夷,北破匈奴,南收百越,东平辽东之地,西收河西走廊,凿空和番,通西域……

大汉声威振于异域万里之外。

华夏第一次达到鼎盛时期。

因而,汉朝的国号融入华夏血脉之中,代代相传,华夏不再以华夏自称,而以‘汉人’自称。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汉族、汉文明、汉话……诸多我们耳熟能详,与‘汉’有关的说法。

许赟是汉人,第一次来到汉人发源地,很是好奇,汉人祖地是甚样?

睁大眼睛,仔细看着眼前情景,大为诧异。

只见良田成片,水利成群,农夫们顶着酷暑,正在田间地头忙活。

一派繁忙景象。

孟继堂睁大眼睛,看着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农夫们,只见他们气色不错,身强体壮,很是惊讶:“不是说鞑子杀人无数,不把汉人当人,想打就打,就杀就杀,怎生这样呢?”

蒙古人残暴无比,不把汉人当人,当作两脚羊,想打就打,想杀就砍了。

而眼前情景,大出他们意料,个个不解。

许赟熟知蒙古帝国历史,很清楚是甚原因:“你们说的那是以前。在蒙哥登上汗位以前,蒙古人横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把汉人当作牲畜,想怎生虐杀就怎生虐杀。自从蒙哥登上汗位后,命汪德臣在汉中屯田。汪德臣受命后,约束蒙古人,不使蒙古人滥杀,虽然远远不能杜绝,然比起以前好了很多。”

黄元鹏不敢相信:“鞑子会如此好心?”

许赟颔首:“蒙哥当然不是如此好心,而是他要灭国朝,主攻四川,需要汉中提供粮草,是以他命汪德臣在汉中屯田。汪德臣屯田,自然是需要人手,是以汪德臣召集流民,分给他们土地,兴修水利,就有了眼前这般景象。”

孟继堂脸色大变:“汉中和四川只隔了一座米仓山,而汉中土地肥沃,地力强,这里的庄稼长势极好,若是让鞑子得逞,四川岂不危哉?”

何贤成只觉事态严重:“能不能想个办法,破坏掉?”

众人的目光集中在许赟身上,对他充满信心。

许赟没好气:“你们真能想。昔年,余帅亲率三万精锐,号称十万,走金牛道,出剑门关,打到中梁山,终因实力悬殊,不得不退兵。就凭我们这点人手,想要破坏汪德臣屯田,想甚呢?”

他们都参加过这一战,深知余玠有多不容易。

当时,余玠只有三万精锐,打到中梁山时,汪德臣调集大军迎战,再有廉希宪派来关中援军,实力太过悬殊,余玠只能退兵。

一提起这事,孟继堂破口大骂:“谢贼,他竟然以此为籍口,治余帅擅启边衅之罪。”

“谢贼,罪该万死。”

“汉中是四川的北大门,打下汉中,就是阻断鞑子进攻四川的道路,如此美事,到了谢贼嘴里,竟然成了重罪。”

“余帅,死得冤啊。”

想起余玠被害死,他们就对罪魅祸首,左相谢方叔恨意无穷,骂得震天响。

汉中和四川只隔着一座米仓山,而且土地肥沃,地力强,庄稼收成好,汪德臣在这里屯田,蒙哥剑指四川之意已明。

余玠出兵北上,打下汉中,关上四川的北大门,不让蒙古人拥有粮食供应的良好基地,这对南宋来说,是无比美好的事情。

然而,次年汪德臣出兵攻打嘉定(乐山),被余玠打退。

在余玠暴毙后,谢方叔构陷余玠,此举成了余玠的重罪‘擅启边衅’。

对这罪行,许赟也是无语之极,南宋主和派对付主战派,那是无所不用其极,狠辣异常,还特么的不讲道理。

是个人都知晓,余玠出兵汉中是对的,却成了余玠的重罪,哪有一点道理可言。

许赟睁大眼睛,看着山脚下一片田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