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至今犹思天可汗47(1 / 2)

天可汗,唐太宗是也。

便桥之上发生的事情,是唐太宗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件之一,若是他处置失当,唐朝会急转直下,一举衰败下去,也就没有了我们目今还为之自豪的大唐盛世。

即使不会衰败,也会遭到重创,不会有贞观之治了。

商挺这是在考验许赟,有些看轻的意思,你区区武夫,能知晓便桥之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许赟看着便桥,思绪有些飘忽:“武德九年,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事变’,斩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逼高祖退位,当上了皇帝。然而,他刚继位没多久,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为唐太宗刚继位,人心不定,根基未稳,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亲率二十万精锐,从河套之地出发,长驱直入,直下关中,兵临渭水,其王帐就在对岸的泾阳,离长安不过四十里。”

何贤成恍然,是说这事啊,倒是听人说过,只是不太清楚具体的。

商挺问道:“你以为颉利选择的时机如何?”

这是在考验许赟了。

商琥眼睛盯着许赟,想要看看许赟如何作答。

许赟颔首:“时机选得不错,打了唐朝一个措手不及,因而能够兵临渭水,然颉利选错了对手,他的对手是天可汗。”

商挺微微颔首,满是赞许。

许赟接着道:“当时,关中兵力不过数万,极为空虚,当颉利兵临渭水的消息传到朝中后,关中震恐,天下嚣嚣,朝中不少大臣上奏,要唐太宗迁都蜀中避祸。”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颉利二十万大军压到渭水之滨,离长安不过四十里,而朝中兵力空虚,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了,迁往蜀中避祸,是必然的结果。

许赟嘴角上翘:“然而,唐太宗何许人也,胆识过人,目光远大,洞察秋毫,深知若是他迁往蜀中避祸的话,关中会残破,中原会被劫掠,唐朝会彻底衰败下去,因而他坚决拒绝迁都。”

关中,是当时的天下中心,天下财富十之六七聚在关中。

一旦被颉利劫掠,那后果并不难想象。

若是在关中得手,颉利肯定不会只满足于劫掠关中一地,必然会大举分兵,在中原地区进行大掠。

如此一来,唐朝必然遭受一场浩劫,衰败下去就是必然的结局。

不会再有贞观之治,不会再有开元盛世,不会再有梦幻般的大唐王朝。

许赟眼中充满向往之色:“唐太宗何等英雄豪杰,亲临渭水迎敌,萧瑀认为他太草率了。唐太宗回应,若是他闭关自守,颉利会认为唐太宗怕了他,必然分兵大掠,关中中原就会残破。唯有唐太宗亲临渭水,示敌必战之心,颉利才不敢去他处劫掠。”

声调略高:“果然,当唐太宗来到渭水时,大出颉利意料,他很是惊讶,他麾下也是震惊不已。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唐太宗亲自排兵布阵,摆出一副死战的架势。唐军先后赶到,大军云集,颉利怕了,就在便桥上,和唐太宗订盟,约为兄弟,仓皇撤离。”

“你果然不是一般武人,通晓史实,不错。”商挺有点欣赏了:“后来呢?”

考验还在继续,许赟道:“虽然逼退了颉利,唐朝受损并不严重,然而唐太宗视为奇耻大辱,谋划灭突厥。四年后,千载难逢的良机到来了。突厥发生天灾,暴雪不断,牛羊多冻饿死,离心离德,唐太宗决定出兵灭突厥,命李靖和李勣率兵大举出动,屡战屡胜。李靖更是‘夜袭阴山’,端了颉利的老巢。颉利破胆,仓皇出逃,三个月后,在碛口被活捉。”

一脸自豪:“颉利被押到长安后,退位的高祖欣喜万分,举办宴会,邀请群臣享宴,席间,命颉利跳突厥舞助兴。颉利已经破胆,不敢不跳。复仇如此,何等快意也。”

何贤成非常兴奋:“天可汗不愧是天可汗。”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六百三十年了,然而这事的影响依旧在,一提起,就让欢喜。

商琥微微颔首,对许赟的观感好了不少,怪不得商挺如此看重他,此人的确是与众不同,区区武人,竟然通晓古今。

商挺又问道:“你可知颉利结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