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百人分工旬月成(1 / 2)

三间青砖大瓦房构成的院落之中。

十几位原先制造过燧发火铳的工匠,正在给众多新调来的工匠讲解新型火器的制造要点。

朱樉则是在一旁不停提点一些技术上的注意事项。

除此之外,朱樉还一手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生产条例。

所有的工匠都必须要遵守。

尤其是颗粒火药的生产工坊,更是严格无比。

毕竟颗粒火药的爆炸威力要远强于粉末黑火药。

稍有不慎,可能就是提前数百年的一场王恭厂大爆炸。

每位工匠在工作过程之中都肩负监督之职。

一旦发现上报查实,举报人可以得到一钱银子的赏钱。

而被查实触犯生产条例的工匠,则会被调离工坊,并且罚银一两。

一两银子对这些工匠而言,咬咬牙还是能够拿出来。

但是调离工坊的处罚,却是直击他们的要害。

离开了工坊,他们没有任何其他谋生的办法。

他们没有自己的田地,想要自耕自种都不可能。

“二哥,不是说要做火铳吗?”

“怎么尽是些小事?”

年幼的朱棣还不懂,自己的二哥为何要花这么多时间来做这些。

距离皇宫试铳已经过去四五天时间了。

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把火铳做出来。

整天就是看工匠们背诵。

“安全生产要牢记,不带一根火进来。”

“秦王殿下提醒你,做工不小心亲人两行泪。”

诸如此类。

至于火铳,更是连根铁管都没见着。

“什么时候才能够有火铳做出来?”

朱樉看着已经基本将燧发枪生产条例背熟的工匠们说道:“今日估摸着就可以开始生产了。”

在这之前,大明的军械生产几乎全靠工匠的个人素养。

一个工匠做一支火枪,然后物勒工名。

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极多的工匠,就能够进行生产。

哪怕只有一个工匠,只要时间足够也可以做出火枪。

但是坏处同样明显。

尤其是大规模生产下,各个工匠生产出的火枪口径相差会大到一个极为夸张的地步。

甚至是同一个工匠做出来的火枪,口径也会存在明显差异。

其次,生产效率很低。

一个工匠要完成从打造枪管到药池铸造等诸多步骤。

一支火枪的工期就要十天左右的时间。

因而朱樉采用了分工制造,来改变这一点。

每个工匠只需要负责一小道工序。

整个火枪的打造工作,被划分出了三十多道工序。

每个工匠都只需要掌握他所负责的工序。

若是有现代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对这样的生产方式十分熟悉。

这就是泰罗制生产的手工简化版。

力求最大程度剥削工人的劳动价值。

只不过在这个封建时代,哪怕是这样的资本剥削制度。

在朱樉提出来之后,依然得到了工匠们的一致好评。

原因很简单,朱樉提供给他们每人两顿饭。

两顿都是干饭,其中一顿饭还有肉食。

除此之外,每完成一件合格产品,都能够在管事那里得到一支签。

每支签可以换一文钱。

作为熟练工匠,他们都很熟悉生产。

每一道生产工序对于他们来说都很简单,手脚稍微勤快一点一天就能够完成几十件。

一个月做个一千多件根本不是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