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洪武三年封秦王(1 / 2)

洪武三年,应天府。

规模浩大的封王仪式正在进行。

刚刚统一南北,已将长城内燕云十六州化作明土的洪武大帝,意气风发。

一口气分封九大边塞藩王。

“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封地西安,驻守关中!”

朱樉恭敬地接过圣旨,按照礼制跪拜叩头谢恩。

刚刚拜完,老朱就拉着自己的手语重心长说道:

“你是天下首藩,可要为弟弟们做出一番表率。”

“关内百姓,自元朝失政以来,征辟颇多,不胜疲惫。”

“如今咱平定天下,关中又多运粮纳税之劳,百姓仍未休养生息。”

“你就藩之后,必要轻徭薄役,不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朱樉也已经习惯了朱元璋这老父亲一般的说教。

穿越来此也已经将近一月的时间。

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如今的沉着冷静。

朱樉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儿臣定将父亲教诲谨记于心,必不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贪图享乐。”

朱元璋满脸欣慰,赞叹道:

“你能有这样的想法,咱很高兴。”

老朱在称帝之前,一直忙于军事。

虽然对于长子朱标的教育一直很看重,并且请了数位大儒教导。

但是对于其他的孩子教育问题,并没有抓的很重。

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松懈,几乎是放养状态。

朱樉虽然也一直跟着朱标读书识字,朱元璋却不曾有过太高的要求。

“你大哥未来要继承咱的位子,你作为弟弟要好好守好边塞,为哥哥守好国门。”

朱元璋一边说着,一边将身穿杏黄色太子袍服的朱标左手,交叠在朱樉手上。

“你兄弟二人齐心,我大明无忧矣!”

作为史上出身地位最低的皇帝,朱元璋对于他的孩子们有着一股极为朴素传统的关爱。

和历史上其他防备太子甚于外人,甚至于父子相残的皇帝不同。

如果现在的朱标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朱樉毫不怀疑他会立刻传位给自己这个便宜大哥。

朱标笑着说道:“二弟为人聪敏,英武非凡,定能够于西域开疆拓土,扬我汉家威风!”

朱标和朱樉不仅仅是一母所出,年龄也仅相差一岁。

因此,在诸多兄弟姐妹之中,两人的关系也几乎最好。

朱樉这时候也适时地挺直腰板道:“定然不辜负父亲和哥哥的期望。”

按照礼制,朱樉作为藩王,不应该如此称呼已经是皇帝和太子的二人。

但是大明刚刚创立,各个方面的规矩还未严格执行。

再加上朱樉和两人的感情很深,因此两人也没有因此生气。

这时期的朱樉还没有得到原先历史上朱元璋“不晓人事,蠢如猪狗”的评价。

甚至恰恰相反,十六岁的朱樉在老朱眼中是一个很好的儿子。

趁着老朱心情好,朱樉连忙说道:

“父亲,关中如今四战之地,北有扩郭帖木儿占据河套,西有羌藩凌于高原。”

“还望父皇能够给我精兵强将,平定四方,为关中百姓谋得安定!”

四周的文武大臣听闻朱樉的话语,不免有些失色。

自古以来,藩王掌握兵权都是大忌。

汉代七王之乱,晋代八王之乱。

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分封各地的王,掌握兵权而引起。

因此唐宋的藩王,几乎都不掌握兵权。

唐代设立十六王院、百孙院,将藩王全都圈养起来。

宋代的藩王,更是奇特,因为爵位起步较低和推恩政策,甚至很多时候根本没有王爵这一级的宗室。

如今圣上大肆分封诸王,本就让诸多的文臣武将议论纷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