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廉价燃料蜂窝煤(周二求追读!)68(1 / 2)

毕竟石炭除了烧火取暖,也没有其他的用途。

大块大块的煤炭,燃烧起来,远没有木炭、木柴方便。

也有人将块状煤砸碎,做成一块块煤饼。

这种方法,人力消耗较大,算下来还不如直接砍柴来烧。

朱樉的煤矿厂之中,则是借鉴了后世的经验。

先是用两块大石碾子,将一块块煤炭倾倒其中,蒙着眼睛的骡马拉动数百斤重的大石。

块状煤被碾子压碎成一地的煤粉。

煤粉和黄泥,以四一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用清水凝结成团。

然后经过一个压模机,压制成中间有二十一个通孔的圆柱体。

太阳暴晒之后,就成了一个个能够燃烧许久的蜂窝煤。

“关中气温降低尚且要到九月之后。”朱樉亲手点燃一颗蜂窝煤,放置入铁皮炉子内说道:“边塞之地却要早上许多。”

“古人道,胡天八月即飞雪,不是虚言!”

“如果不准备足够多的燃料,不曾开打,胜算就少了几分。”

无论是开挖水渠、兴修水利,展开农垦补种糜子、大豆,还是开办煤矿厂、铁矿厂、炼铁坊。

都牵扯了自己极其之多的精力,尤其是关中开矿技术几乎断绝。

曾经在汉唐时无比兴盛的官办矿场,几乎都在过去数百年的战乱之中毁于一旦。

只能够依靠朱樉从江南带来的工匠,进行探矿、采矿工作。

江南的地质条件,和关中完全不同,朱樉花了不少心力在选矿上。

对军事方面投入的心血,也就少了许多。

韦正伸出手,在煤炉边上感受下温度:“此物大巧,多备此物,我军冬日里也能取暖烧水。”

在冬日里,能有一碗热水喝,不知道能够救活多少条人命。

古人也不是不知道烧热水喝的好处,纯粹是没有那么多的燃料。

尤其是在关中、中原这些历史上开发时间较早的区域。

许多曾经茂林密布的山头,都被砍伐一空。

那些能够轻易获取燃料的地方,大多数都是有主的。

燃料危机,一直贯穿着史书。

宋朝熙宁十年时,关中百姓甚至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周边林木,翦伐无遗。

“关键是价格低。”朱樉低头看向煤铁炉里蹿升的火苗:“不过是投入了十匹骡子,二十个工人,一天就能做出超过一万块蜂窝煤。”

“每日成本算起来也就两百文钱,就算我们卖一個铜板十个都能赚不少钱。”

没计算煤炭开采的成本。

因为从陕西行中书省利益交换而来,朱樉的矿场是不征税。

这就省去了一笔极大的开销。

人工成本,除了每人每日三餐之外,也就每月一贯钱的工钱。

这钱还不是直接发放铜币或银子,而是发的矿场内部通用的粮食票。

能够在食堂买到一些更加精巧细致的食物,或者在矿场内的铺子里买东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