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过年26(1 / 1)

不紧不慢的日子,终于还是来到了年关。这是孟良来到西北之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真是道尽了远在异乡的游子心里最真切的念想。

孟良有点想念家乡的乡间小路,想念家乡的麦田气息,想念家乡卖的那种他最爱吃的芝麻很多的热烧饼。当然更想念自己的双亲,自己刚娶过门的老婆,以及现在估计已经开始牙牙学语的小女儿。

其实之前念书的时候,在豫省老家的那么多次春节,孟良多少已经感到腻歪了。由于这一脉他家一直都是这个姓氏的长子长孙,代代累积下来,他跟自己的同龄人已经差了一整个辈分。也就是看起来差不多大的同村人,大部分他都需要喊叔叔伯伯。

说起来辈分,孟良想起来老家那边一个闻名周围很多乡邻的可笑故事。有一个跟他差不多岁数的同龄人,姑且叫他张三吧。此人跟孟良的情况类似,在同村同龄人之中辈分最小。出门碰见人总是要喊叔叔伯伯,甚至他的爷爷,太爷爷,祖爷爷也是满村都是。

后来张三出门在外做生意赚了点钱,自以为身份变了,不情愿逢人就低一头喊长辈。闭门在家左思右想了一个主意,他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所有长辈一起吃了顿饭。席间酒肉正酣时,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想让在场长辈们做个见证,以后把自己的辈分提高一辈儿。

听及此要求,满座长辈们相视一笑,继续吃喝。快吃完时,辈分最高的老太爷抹干净嘴发话了“在坐的爷们都同意你提高辈分了,你自己选吧,是想跟你爹一辈儿?还是想跟你爷爷一辈儿?”

听到这个问题,张三愣在原地,思索良久冷汗淋漓。狼狈的收了残席,从此再也不提给自己增加辈分的事情了。

每年春节,作为长子长孙,孟良都是天不亮就带领一大群同辈分的弟弟们一起挨家挨户磕头拜年!老家周口那边的习俗说不上好坏,一个地方一个规矩,讲究天不亮就必须拜年到位。如果谁天亮了再跑到某个长辈家磕头,就显得不是很礼貌。关系好的长辈笑骂几声,关系不好的长辈为此记恨个一年半载都有可能。

那边讲究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尽量早起,预示着新的一年里都会早起,勤奋能干。如果谁谁新年第一天睡到日上三竿,那就十足一个懒蛋,估计年头到年尾都是懒懒散散。彼时的农村人,最最看不起的就是懒惰,这样的人想说个媳妇那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媒人都会提前去村里打听年轻男女的品行如何,说起来村里的著名懒汉,那可真是用一个词来形容“罄竹难书!”可想而知,得了这个名声,还怎么讨媳妇?

今年二叔家里的收入应该还不错,借着进货的机会,让孟良置办回来不少年货。有平时很难吃到的桃酥,也有一些野蘑菇,黑木耳之类的干货,重头戏是二叔家跟一个冯姓老爷子两家一起杀的一头肥猪。

这个冯姓老爷子大名冯让,年轻的时候据说是乡里的领导。现在虽说退休了,但是家里条件很不错,没事的时候总喜欢来二叔门市部买点烟酒花生瓜子。再加上为人比较风趣幽默一来二去,跟二叔私交甚笃。

三十儿那天晚上,二婶子很是卖弄了一番厨艺。整整弄了八凉八热十六个菜,堆满了整个方桌来当年夜饭。饭前点了一挂两千响的鞭炮,讨个彩头预示着来年生意红红火火!

与此同时,远在豫省老家的三妮一大家子人也在热热闹闹的过新年。今年对白家来说,算得上是初见好日子的第一年。老大去了西北,每隔几个月就能邮寄回来几十块钱。单是这一项,就比之前只依靠那点工分和家里这点地出产的粮食生活品质上要改善了太多。白老汉的性格就是天生乐观派,说的难听点就是喜欢炫耀嘚瑟。之前贫苦,所以看不出来,现在有了点钱,整个人气质都跟以前大为不同。

其次是家里有了白秋灵这个小不点,过年有了第三代人给爷爷奶奶磕头。虽说只是个孙女,但是也算是添丁添加人口了,在农村家庭就是天大的喜事。以前过年,因为家里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所以最多是蒸一锅里面红枣的白面馒头。连家家户户都需要的敬奉神明的枣山,他家弄的都是最小的。今年好家伙,整了个镶嵌二十四颗大枣的最大号枣山,老远看去都喜气盈盈。

给过世先人上坟的贡品,也撵上了村里的一般水平。上坟需要挎在胳膊上的竹框里也有了一大块煮熟猪肋排,连带着三指厚的肥膘。原先的年夜饭是孟良最是吃腻了的油炸萝卜丸子汤,桌面上别说八凉八热,凑够四菜一汤都很困难。今年白老汉整了半斤卤猪头肉,拌上蒜末,再加上一个凉拌野菜。一家人拿着热乎乎的大白馒头,夹着肥腻的猪头肉,二弟三弟四弟还有小妹每个人都吃的满嘴流油。

三妮也有了点零花钱,提前几天就跑去王明口乡里的集市上,给女儿买了一身喜庆的新衣服。还买了个虎头帽子,戴在头上显得虎头虎脑甚是可爱。她自己也添置了一些女人用的东西,还买了一大盒早就想要的雪花膏。

白老汉的旧衣服在孟良去西北之前拿给他当换洗衣服了,他自己添置了一身新衣。为此婆婆很是骂了他两三天的时间,有点钱就花,狗窝里藏不住剩馍!都是庄户人家,穿这么骚包,不知道显摆啥?这都是儿子的血汗钱,别人不心疼儿子,自己这个当娘的能不心疼?

当然该花的钱现在条件好了还是要花的。比方说弟弟妹妹们的文具,书包是大件,要想都换新的不太可能。但是用的秃头的铅笔,手指尖都捏不住的橡皮总是可以添置一些。从之前全家尽全力供应孟良上高中就能看出来,白老汉和老太太,虽说自身没啥学识,但是让孩子读书的见识还是超过了村里大部分家庭。

别小看这一点点见识上的差距,当时那个年月,舍得一个大小伙子不劳动赚工分,反而花钱上高中的家庭真没有几个。毕竟家里多一个壮劳力,那一家人的生活改善的不是一星半点。总归是眼前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区别,在这一点上,白家做的非常好。

新年新气象,爆竹声中一岁除!不论是远在他乡的孟良,还是在口里老家的热热闹闹一大家子,都对来年的好生活憧憬无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