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灵虚宝钏(1 / 2)

片刻之间,红芒隐没,好像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放下衣袖,李忘回望了一眼,满院的尸体勾起了他一丝不好的回忆,李忘不愿久留,收拾完战利品后就迅速离开。

很快李忘来到了一小片石林,周围石头层层叠叠,加上李忘设置的一些小玩意,勉强也算是一处落脚之地,将之前熄灭的火堆点燃,李忘盘膝而坐,准备先将今日的功课补足。

从极动到极静,李忘很快将心绪调整完毕,元气自五心流入,沿着特有的运行轨迹,逐步朝脑宫汇集,随后脑宫之中幽暗混沌之地一轮大日自幕后升起,散发出无穷热力。

流转到此地的元气受到无形热力刺激,氤氲流转,犹如滴在滚烫石头上的水滴,岿然蒸发,丝丝缕缕,化为滋养之力,沁入神魂,周来复始,如此九转,算是行功有成,这正是李忘所修的启灵法“九转还阳”。

凡俗之辈,打磨身体,经过锻骨、练脏,开窍后,肉身已经强大到凡俗顶峰。

以灵窍吸纳禁锢天地元气,此时修行启灵法,元气与血气相融,便可唤醒先天之性,滋养神魂,诞生隐神,其后分识化念,是日神念神识,仗此可刻画禁纹,催发法术,御使法器,至此便算是步入启灵境。

修士之境界便从此开始,启灵,元丹,虚行,天人,真仙,本源六大境界,其中强弱不可以道理计。

如果说启灵境只是超脱凡俗,颇有神异,那么元丹境就是重塑中枢,形神第一次统合,其后挥洒真罡真煞威力远超寻常法术。

再往后的虚行境界,肉身朝着法身转变,隐神朝着显神转化,凭虚而立,踏空而行,甚至依靠其强横肉身加之神识锁定,可以在神念范围内虚空挪移,真罡真煞也进一步凝聚到极点,可以称之为神光,因此虚行境也可以称为神光境。

至于天人及以上境界,以李忘之出身却是无法得知,他只从某些典籍中了解到,修行六境俱是法则映照,其中又有显化,真意,本源之分,其间语焉不详,让人不得甚解。

..........

功行完毕,李忘缓缓睁开双目,灵光跳耀,元气满溢,显然此次修行颇有所得,突然他小臂一紧周身气机迅速回落,便有一丝玄妙气机消失不见。

李忘不惊反喜,这宝钏入手多年,这种状况之前也出现过一次,正是他进入启灵境的时候,从此他开启了宝钏的探查之能。

所谓“探查”类似于修士的神念感应却又不尽相同,初入启灵境后李忘神念离体,其周围百米可谓分毫毕现,如果放宽精度,最多可以延伸到方圆里许的范围。

而手钏的探查范围则要大得多,铺展开来,以李忘为中心方圆二十里的都在探查范围之内,至于目标则是一切有智生灵。

他们会以红芒的形式在在宝钏映射的虚空中闪烁,大小则代表其强度,并且几乎不会受到任何环境的影响。

此时李忘有着一丝玄妙感应随着修为进步,宝钏应该又有了变化,李忘也不犹豫,心神一动,已然来到了一个混沌虚无之地。

脚下是一片无边无际黑暗,只有丝丝缕缕的雾气在四周游荡,头顶则是有两个巨大的漩涡在缓缓转动,仿佛一切和第一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李忘仔细观察却是发现,原本混沌一片的两个漩涡好像拂去了一丝神秘面纱。

隐隐约约之间李忘透过薄雾看见左边的漩涡内好似有一座高约丈许的青铜丹炉,样式古朴,三足鼎立,炉身上面朝霞云蔚,布满神秘符纹,只是其寂静的模样好像已经熄灭了千年万载。

李忘想看个清楚,于是一用力,“身体”好像也飘了起来,方向正是那左边的漩涡。

随着李忘越来越靠近,虚空中突然出现了十几缕红芒,争前恐后的先一步流入了漩涡之中,虚空陡然一震,丹炉底部好像生就了无名之火,几个火花迸射之间,李忘感觉自己整个人也要被吸了进去。

李忘大骇,正在此时,原本丹炉下方的火花在一阵闪烁后就黯然熄灭,随之李忘也感觉到身上的吸力逐渐消失,丹炉好像又回到了原本寂静无声的状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