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泰山之旅32(1 / 2)

李邑静静地站立在岱庙的古老石阶前,那里不仅是泰山之巅的起点,也是心灵旅程的开端。

四周的人群熙攘生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仿佛每一声笑语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山岳征服之旅注入活力。

然而,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李邑的心情却异常平和,他遥望着远方巍峨的玉皇顶——泰山的最高点,那不仅是山峰的巅峰,更是他内心深处渴望触及的目标。

与那些轻视泰山、口出狂言的人们不同,李邑深知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一种精神象征,威严而神圣,攀登之路困难重重。

因此,他没有急于踏上征途,而是选择先静下心来,沉浸在岱庙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导游的声音在耳边缓缓流淌:

“岱庙,又称东岳庙,自古即是祭祀泰山神灵的圣地。自汉武帝时代以来,这里见证了无数帝王对泰山神灵的敬仰,以及隆重的祭祀典礼。”

李邑聆听着,每一步都深深感受到岱庙的庄严与古老,对这座庙宇的理解逐渐加深。

他缓步穿行于岱庙的庭院和回廊之间,目光所及之处,古朴典雅的建筑和细腻生动的雕刻让人赞叹不已。

每一石一木都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故事,历史的回声在此地低吟浅唱,岁月流转间,李邑仿佛与古人对话。

于是,在岱庙的庄严映衬下,李邑带着一颗敬畏的心,踏上了攀登泰山的旅途。

穿过岱宗坊的那一刻,正值十月份的美好时节,秋意盎然,空气清新宜人。

尽管国庆长假已过,泰山依旧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李邑随着人流,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上攀登。

随着朝阳初照,李邑踏过了红门宫。他的步伐轻盈,心中充满了期待。

在万仙楼前,他购买了入山门票,这象征着他的登山之旅正式开始。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李邑来到了斗母宫。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身穿黄色道袍的老道士,试图向他推销平安桃符。

然而,李邑礼貌地拒绝了这份好意,因为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

当他走进斗母宫时,尽管他并不太信仰神佛,但他还是低头鞠躬,双手合十,虔诚地向斗母像祈祷,祈求未来一切顺利。

离开斗母宫后,李邑继续前行,来到了传说中的高山流水亭。

这里是伯牙子期相遇的地方,被誉为音乐的圣地。

然而,对于艺术天赋平平的李邑来说,他并未能从山风流水中感受到传说中伯牙留在风中的那高雅琴音。

相反,他觉得四周的人声鼎沸,喧嚣而嘈杂,难以静心。

于是,他匆忙离开了这个传说中的音乐圣地,继续他的探索之旅。

经过一段艰苦的跋涉,李邑来到了经石峪。

据说这里曾是唐僧师徒晒经文的地方。

虽然他知道这只是个传说,但眼前的石刻仍然吸引了他的目光。

石刻上刻着金刚经,字迹古朴而有力。

尽管李邑并不懂书法,但他也被这些字的韵味所吸引,觉得它们美丽得令人陶醉。

在欣赏完金刚经后,李邑转身继续向前攀登。

他的身影在晨光中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山间的小路上。

李邑抵达三官庙时,正午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疲惫与饥饿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力不从心。

他抬头仰望着庙宇那对联,上联

“大道能容容天容地容水有容乃大”

展现出包容万物的广阔胸襟,下联

“玄德可鉴鉴善鉴恶鉴痴无鉴才玄”

则透露了对道德善恶的深刻洞察。

横批“道济众生”更是彰显了庙宇的崇高宗旨。

在这一刻,李邑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的喘息。然后,他虔诚地走进了庙宇。

他向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鞠躬致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随后,他捐了一些香火钱,并向道长询问斋饭的去处。

在斋饭堂里,李邑品尝了三官庙的斋饭。

虽然味道并不惊艳,但清爽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吃完斋饭后,他感到疲惫一扫而空,精力充沛。

他满足地离开了三官庙,继续踏上了攀登泰山的旅程。

在三官庙享用了简朴而滋养的斋饭后,李邑感到自己仿佛被春风拂过,精神为之一振。

他轻快地穿过静谧的柏洞,踏过岁月沉淀的古槐,翻越峻峭的回马岭,欣赏了风光旖旎的壶天阁。

最终当他抵达了药王殿前,这座充满庄严神圣气息的殿堂让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步伐。

空气中弥漫着轻柔的药香,让人心旷神怡。

李邑在这里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广场上的每一个角落,期待着与国手张所提及的那位医术高超的师兄相遇。

国手张曾深情地讲述过这位师兄的事迹,他在泰山药王殿中担任执事,以卖药茶为生,不仅医术精湛,更有一颗仁慈和善的心。

国手张特别嘱咐李邑,若有幸见到这位师兄,务必代他传达诚挚的问候。

然而,尽管李邑用心寻觅,那位师兄的身影却始终未能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虽然心中难免有些许失落,但李邑也明白,缘分的事不可强求。

于是,他向药王孙思邈的神像深深一拜,表达了自己的崇高敬意和内心的感激。

离开药王殿后,李邑继续他的泰山之旅,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脚步更加坚定。

李邑踏过步天桥,抵达了中天门。他的目光最终被一位坐在中天门旁的老者吸引。

这位老者与众不同,他的白发如雪,长须在阳光下闪烁,宛如一幅生动的水墨画。

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尽管衣着简朴,但他那超凡脱俗的气质却让人无法忽视。

李邑心中一动,他立刻意识到这位老者的身份。

他应该是国手张的师兄,而且在这广场上,只有他一人在售卖药茶,李邑自然不会认错。

他走上前去,老者抬起头,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问道:

“小伙子,要来杯茶吗?”

李邑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老者手中的药茶上。

他付了钱,老者便倒了一杯给他。

药茶的香气扑鼻,各种草药的味道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

李邑轻轻抿了一口,药茶入口略苦,但并不浓烈,反而带着一丝回甘。

他一口气将药茶喝完,又忍不住要了一杯。

这药茶不仅解渴清热,更让人感到舌尖生津,回味无穷。

李邑轻轻品尝完手中的药茶,目光转向面前的老者,带着几分恭敬地询问:

“老先生,您是否认识国手张?”

老者听到这个问题,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

他仔细打量了李邑一番,随后缓缓点头,声音中带着岁月的痕迹:

“认得,认得。”

见到老者的回应,李邑心中不禁一喜,立即行礼道:

“晚辈李邑,见过老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