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获奖(1 / 2)

5月15日,电影节正式开始。

第一次参加电影节,便是戛纳这种国际三大电影节的林昊,坐在卢米埃尔厅里,还有些紧张。

他既听不懂法语,又不了解流程,只能不时左右看看,别人干嘛,他就干嘛。

今年的开幕电影是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好莱坞式结局》。

伍迪·艾伦不仅是著名导演,还是优秀的编剧和演员,不过这部电影质量只能说一般般。

电影播放完毕,场馆里2000多人集体起立鼓掌,这一鼓就是好几分钟,手都给林昊拍疼了。

三大电影节之所以每年都能吸引全世界几万的电影界人士和数千记者参加,除了奖项含金量比较高外,还因为这也是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

这也是国内文艺片导演热衷于参加三大电影节的原因之一。文艺片成本本来就低,要是能获奖,可能就是几十倍的收益,而且还不用缴税。

所以别看国内文艺片导演总是抱怨电影市场没有文艺片的位置,其实兜里比大部分商业片导演还有钱。

今年的参赛作品,大部分林昊前世都看过,也就对展映没有兴趣。

开幕式后的几天,他都是跟着目的比他还单纯的贾樟科和世界各地的片商打交道,名片倒收了不少,但都没详谈,毕竟他的片子还没放映。

“昊子,你这部片子,改编潜力挺大,可以再等等评分”,看过《调音师》后,贾樟科给出自己建议。

林昊点点头,但他的心更大,他要等到最后一天。

都说获奖者会在颁奖典礼的头一天晚上接到电影节官方的电话,林昊最开始也不知道真假。

等到5月25日吃完晚饭,贾樟科让他一起等电话,他才确定了传言的真实性。

两人聊着圈里的一些趣事,直到十点两人的电话都毫无反应。

“这次没得奖也没什么,你还年轻,就当……”

贾樟科安慰的话,还没说完,林昊的手机却响了。

接通后,里面就是噼里啪啦的一串法语,林昊完全听不懂,只能用英语回应。一番交流后,才明白对方的意思。

“邀请你参加颁奖典礼的吧”,贾樟科为林昊感到高兴,也有些苦涩。

他为了电影梦,考了三年才考上北电,还是文学系,那年他23岁。大二时拍摄的《小山回家》,获得香港国际影片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也算出类拔萃。

但和林昊一比,就有点不够看,林昊才多大,19岁不到,却能站到戛纳电影节的领奖台上。

林昊点了点头,此刻感觉说什么都有些不合适,只能陪着他继续等电话。

快十一点时,贾樟科起身招呼林昊。

“昊子,走了,今年是没希望咯。”

看似说的轻松,语气却不免失落。

林昊也能理解,虽然贾樟科对这个结果早有这个预料,但万一呢。

“师兄,我相信要不了几年,你就能拿三大的最高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