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2 / 2)

  秋羲拆了当桌面的木板,在自己的号舍里生了火炉烤腊肠,腊肠原本就是蒸熟的又熏制过,他便在上面刷了点油再撒上辣椒面什么的,香味传遍周围的号舍。

  他倒是不怕带的吃食太多会坏掉,也不怕东西不够后几天没得吃,反正系统的储物格里随便放,要多少有多少,系统商城还可以直接兑换,只要避着其他人的视线就行。

  腊肠很快烤好了,秋羲一边美滋滋地吃着一边在炉子上烧热水,他还要再来一碗泡面。

  附近号舍的考生差点没被烤肠的味道勾得流口水,结果只能闻着香味就冷馒头,就连水也不敢多喝,喝多了得去上茅房,麻烦。

  早先和面的时候秋羲便考虑到贡院里洗碗不方便的问题,要是在面汤里加上各种调料包,那碗筷肯定油呼啦的非常难洗,考虑到柳郁口味清淡还偏好甜食,于是秋羲干脆直接和的甜面,在面粉里加了牛奶和果汁。

  水烧开,一袋干面片倒进碗里,加水用碗盖好,秋羲收拾好炉子便搓搓手等着。

  几分钟后,附近号舍的考生居然听到刚才烤腊肠的方向传来淡淡的奶香和果香的混合味。

  天理难容,天理难容啊!

  怎能有人在贡院的号舍里吃得这么花样百出!

  第64章

  乡试第一场考两门,分别是经义一篇和四书一篇。上午的经义需要写五百字,下午的四书写三百字。

  秋羲原本以为这经义和四书加起来也才八百字,不就和中学生作文一样么,小菜一碟。后来真开始自己刷题练习,写起来才知道那叫一个烧脑,有那功夫他能刷多少张数理化试卷了。

  因为秋羲万万没想到大齐的科举竟然还要考八股文!

  要知道八股文是明清的科举专用文体,这里既没有明朝也没有清朝,它居然会有八股文。

  好在秋羲过目不忘,前段时间把柳郁写过的四书义和经义背过几篇也就琢磨出一些规律。

  因为他是中途进的国子监,这些基础的东西老师早就讲过,不会再给他重新讲,所以是柳郁又帮他梳理一遍,秋羲这才终于明白里面的弯弯绕绕。

  不过大齐的八股文不叫八股文,而叫齐八段,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写法要求都是一样的。

  齐八段的文题花样百出,光是题型就有几十种,什么截上题、两截题、三扇题、比兴题、叠句题,竟然还有游戏题等等,五花八门,光看主考官喜欢玩儿什么花样,考生只能乖乖受着,难不难全看运气。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贞元帝是个喜欢求仙问道的,崇尚道教,自然就会打压儒生在大齐的地位。要知道八股文可是提升儒家地位的利器,先朝时乡试三场中第一场的齐八段最重要,到了贞元帝这里,八股文是什么,一边呆着去,他老人家喜欢第三场的策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