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爷孙对35(1 / 2)

朱元璋看着跪在他面前的三人沉思,三人说的这些情况存不存在?他不置可否,对人性他理解的更为通透。

相比较几人而言,他的起步是最低的,在底层呆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他认为刘璟奏报的事存在的可能性相当的大。

刘璟有一点说对了,京城乃天子脚下,首善之地。

连京城这个地方都缺盐缺的那么严重,直隶呢?其他布政司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他不是不知道想改盐政,既然要改那就由他着手,尽量给后世子孙扫清障碍。

“刘璟,朕封你为按察使、钦差大臣,负责明察暗访盐政,咱希望你把这里面的腌臜事儿全部给咱查清楚!”

“微臣遵旨!”

刘璟年少苦读经传,探究兵略,其父刘伯温更是善谋名扬大明,刘璟深得乃父真传,刚直不阿,朱元璋很放心。

“夏元吉,整理你们讨论的结果,奏报咱!

蒋瓛,抽调一个精锐百户接受刘璟调遣,务必保证刘璟安全,否则提头来见!”

“卑职遵旨!”

“熥儿,朝鲜使臣快到了,你这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爷爷,孙儿已经委派曹国公准备了,还未得到奏报!”

“邦交无比重视,朝鲜的情况也要稳住,咱的心头大患还是北元,朝鲜的重要地位不用咱给你提醒吧?”

“爷爷放心,孙儿明白!”

“嗯,今天总体表现暂时满意的,可处理方面还稍显稚嫩,平时多读点书,这段时间忙完后,大本堂还是要去的”

“遵旨”

朱允熥哭丧着脸,大本堂那边是啥地方他太了解了,之乎者也最让人头疼了,可他爷爷安排又不能不去,他还有太多的事儿要做准备,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里。

作为后世而来的他来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儒家经典能治国,朱允炆早就成功了。

但是儒家经典又不能不读,至少要了解一些吧?那些文臣说话喜欢用典故说事儿,他要是不明白就听不懂,这可不行。

不过大明的可靠模式他是肯定要改的,这些还是等他能够做主的时候再说吧!

送走朱元璋,朱允熥让胡六派人叫李景隆过来,迎接使臣的事儿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还是要问问的。

现在他有几件大事儿要办:

第一,平安已经去接兵员了,亲卫的训练马上要展开。

第二,迎接朝鲜使臣,这个他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让李景隆参与进来就是为了图方便,他感觉李景隆合适两方面的考虑。

第三,搞钱。他要把亲卫练成精锐,纪纲那百年要发展也需要钱,钱的问题必须解决,甚至是当务之急。

第四,盐政。盐政的事虽然还没有定下来,最后交给他负责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所以人才缺乏也是个问题,“三杨”该到了吧?

暂时就这几件事儿了,想了想还是头疼,盐政上他要赚一笔,可想理清头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王府的钱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殿下,曹国公求见”

“让他进来”

“是”

“末将参见殿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