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采风御史]与三枚道文31(1 / 2)

[采风御史]的来源很早,据王世清所知,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那是[经语]里的故事。

圣王遣采风官访查民间,以观民风,知民之所好恶,以正己为政之左右。

只不过到了现代时候,[采风御史]这一行当,本已经慢慢销声匿迹了。

毕竟民之好恶,对于官员来说,又有何用。

大明朝的官员,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

至于百姓,恐怕真没有几人还记得了。

哦,不对。

是在需要他们拿他作为借口时候,才会记得。

但[采风御史]的出现,可以说是戏剧性十足。

嘉靖二百年。

江南墨家[矩子堂],研制而成第一台灵炁织布机。

只需要一枚注入灵炁的符箓。

一天产量,就能够比得上十八位健妇,一年的劳作。

这也代表着,影响深远的城市阶层,终于在这个帝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城市阶层,他们拥有了空暇的时间,开始关心起身边、乃至帝国的事情。

只是官邸不仅上面的文字八股横行,里边的内容也是假大空伪,很快,它就丧失了这群本可以作为拥簇的读者。

成仙做祖的野望遮蔽了上层人的视线,给了民间小报生存发展的空间。

帝都南都等地出现了各种手抄报,民间称之为“小报”。“记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京城印行,绕街叫卖”。

为了生意,这些“小报”商贾公开在街头招揽读者。

小报“记者”也是四处蹲点,搜集各种消息。

甚至在一些规模稍大的“小报”,分工极其明确。

有联络太监、宫女打听后宫内幕的,这叫“内探”;有到朝中各部查看官员受贿与否、官员的花边新闻及任免情况的,这叫“省探”;还有到各个衙门乃至监狱调查案件进展情况的,这叫“衙探”。

这些“记者”多为兼职,其身份可能是进奏官、邸吏、使臣、中下级官员。

他们利用人脉探听新闻,消息到手,立马登报:监国朱慈焕得罪大姑娘,被弄到西京面壁思过啦;内阁徐光启次辅又出新画的术学著作……凡是能博人眼球的消息,小报都报。

“人性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

“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而嘉靖三百四十二年。

帝国开启[天宫]计划。

数百亿金元如流水一般,砸向天际星辰。

无数帝国百姓为了那等发财梦,只坐一艘小舰,成那淘金圆梦之客。

那时候。

这些小报,因为时效快,消息准,已经成为了帝国百姓发家致富必看之物。

甚至就连官员们都经不起诱惑,特意花钱买小报看。

若是如此发展,这本应该是一段小报事业蓬勃发展的故事。

但是有些时候,却又总是要说句老鼠屎坏一锅粥的话语。

随着小报的盛行,巨大的利润也出现在这一行当之中。

而一些商贾,为了利润,也开始不折手段起来。

他们在经营中发现一个事实,只要事情噱头越大,吸引的看客就会越多。

而看客越多,自然,能够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大。

于是乎。

大名鼎鼎的[西苑报案],终于出来在了历史舞台。

这等日后牵连甚广的大案,一开始究竟是从谁开始,是众说纷纭。

反正是一家小报自诩拿到西苑服侍天子的太监信息后。

就那么堂而皇之的贴在头版头条之上。

内容也是触目惊心。

说那[西苑]之中的[嘉靖天子],其实早已经被大姑娘与内阁诸老囚禁。

这等标题一出,立马也是天下俱惊。

一时之间。

无数小报开始捕风捉影,胡编乱造。

等到朝堂之上最顶头的那几位知道后。

整个大明帝国,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最后。

还是大姑娘力排众议,负荆而去,请出西苑圣旨。

将当时冷眼旁观的监国直接赐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