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6(1 / 2)

  巧得很,这部片子程松宁前些天刚刚回味过。

  《单行道》,当年全球电影圈都无可争议的黑马之作,口碑爆棚不说,后续的票房也不差。

  作为一个年轻导演的作品,这部电影的质量是实打实的佳作水准,细节上也经得起逐帧的放大和推敲,哪怕放到如今再看,不仅不显得老套,颇有跨越几年的悠长余韵。更何况,这部片子还捧红了一位影帝和一位当红花旦,严斯铭本人更是一战成名,成为导演圈名副其实的紫微星,从此开启自己的宏图……

  严斯铭的发家史不长,听着像某点大爽文的开端。

  但天才往往是遭人嫉妒的,就比如说“出口转内销”。

  这个梗最初只是媒体调侃,形容《单行道》上映之路曲折坎坷、峰回路转,后来严斯铭越混越好,才使它逐渐变味儿。

  如今这五个字,带着强烈嘲讽意味,并饱含讽刺和挖苦,甚至还有人开始“翻旧账”,称如果不是原定导演拍不了,导致原来的投资商跑路,哪里轮得到严斯铭接手这个局?

  程松宁倒是想:一块翡翠被打磨出来前,不是谁都有眼光从平平无奇的原石里发现它。

  当年除了严斯铭,也不见其他人去抢这个烂摊子啊!

  有《单行道》这层滤镜在,程松宁不打算和这个水军工作室接头人聊下去,但对方又继续加价,表示可以展开周期合作,并发了份更详细的报价单。

  接到报价的程松宁粗略一算,不由咋舌。

  这和那些KOL做一次推广的费用相比不差什么了!

  再一细想,倒也难怪,抓取即时热度的普通KOL和影评人承担着完全不同的风险:

  一边只需求比较独特、易传播的表达方式,会玩梗会来事儿,其他优点就是锦上添花;另一边却要求专业功底,要言之有物,发言要体现作者对作品的解读,相当考验本人的文学储备以及鉴赏水平。

  前者翻车就翻车,厚着脸皮道个歉完事儿,除了掉粉这个不痛不痒的结果之外,从头到尾根本用不着付出多少代价。可后者一旦翻车,被各家粉丝围堵狂殴不说,剧方一旦认定情节严重,搞不好就是一纸律师函……

  影评可以有偏向,但有的快钱是绝不能碰的。

  程松宁现在纵然缺钱,倒也没缺到这个地步。

  因此,他决定让话题到此打住,不仅不会收别人的钱去抹黑严斯铭的电影,带节奏拉偏观众的第一印象,反而要好好地品一品对方的新作!

  *

  五一小长假来临时,程松宁已经在家养伤满一个月。

  他和乔艾低调出门看了电影,逛了超市,回来的路上还撸了一把别人家的狗,到家之后,乔艾整理东西,程松宁打开电脑构思。

  小艾同学端着水果进来,扫了眼桌面内容,十分自然地提到了严斯铭。

  “我刚刚看微博,才知道《苦刀》剧组今天到S市宣传了,不过咱们来晚一步,人家都赶去下一个剧院了,前后脚就这么错过,不然见上一面多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