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太子预政(1 / 2)

“太子殿下仁爱贤明、品行端正,聪颖好学、博闻强记,实乃百年未见之神童。”翰林院学士宋濂一本正经地出班禀道,“现今应尽快让太子殿下预政,通学治国理政之本领。”

朱标脸上一阵尴尬,虽然自己也想尽快预政。

只有预政之后,自己在朝堂之上才有话语权。

才能真正震慑住浙东文官集团和淮西武将集团。

但宋师这一番彩虹屁吹得有点过了,朱标都忍不住心中暗想:“自己是不是有这么优秀。”

“宋学士所言甚是。”杨宪朝着朱标谄媚一笑,“太子殿下天资聪颖,实有经天纬地之才,理当早日预政。”

吏部尚书滕毅、户部尚书杨思义、礼部尚书钱用壬、兵部尚书陈宁、刑部尚书周祯和工部尚书单安仁一齐出班禀道:“臣等支持太子殿下早日预政,为陛下分忧。”

“嗯嗯,众爱卿所言甚是。”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毕竟御史台、翰林院、六部都纷纷表示支持太子预政。

说明咱老朱儿子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陛下,臣有异议。”李善长出班回禀,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地有声,“大明江山是咱跟着陛下从马上打下来的,太子殿下年龄尚小,寸功未立,现在预政,恐难服众。”

“请陛下三思。”李善长说罢,恰好与朱标的眼神相撞。

在李善长的凝视下,朱标脸涨得通红,眼神变得闪躲起来。

自己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确实如李善长所说,寸功未立,又如何能在这一堆武将中立威。

尤其是在明初,名将层出不穷。如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横枪立马战神李文忠、常胜将军傅友德、功勋元老冯胜、最牛先锋常遇春、铁血名将蓝玉等。

想到这里,原本雄心壮志准备预政的朱标顿时泄了气。

李善长斜睨了一眼旁边的胡惟庸,轻声咳嗽一声。

胡惟庸虽然会意,但是屡次顶撞太子殿下,必然会给自己以后埋下隐患。

以后再想投靠太子殿下可就难了。

但当下只能跟着李善长一条路走到黑了。

胡惟庸抬眼望了眼朱标,又看了看镇定自若的李善长,咽了口唾沫,硬着头皮说道:“眼下太子殿下年龄尚小,资历尚浅,国事繁多,恐太子殿下无法胜任。”

胡惟庸刚说完,武将之中又响起一片质疑之声。

“陛下,咱们都是大老粗,识不得几个大字。万一说错了话,陛下勿要见怪。”

“但说无妨!”朱元璋看着刚刚扯着粗嗓子说话的武将陆仲亨。

“咱这些年刀山火海里蹚了几回了,鬼门关都走了好几遭了。”

“咱命贱,给咱大明王朝继续杀敌,为的就是太子爷稳稳地坐好龙廷。”武将陆仲亨不满地发着牢骚。

“陛下,陆将军说得也是咱们的心里话。”武将朱亮祖也操着一口淮西口音不满的说道。

一旦太子殿下真的预政,那这功劳必然都是浙东那一帮酸腐文人的功劳,到时淮西武将连汤都喝不上了。

因此,武将都达成一致意见,搞乱这次预政!

顿时奉天殿内的武将乱成了一锅粥,都纷纷向朱元璋述说着自己的战功,表达着对太子预政的不满。

“当年陛下险些被郭子兴的小崽子郭天叙暗杀了,全凭咱冒死给陛下通风报信。”一个满脸虬髯胡子的武将说道。

“哼,你这算啥,当年陛下进攻集庆被敌军包围的时候,是咱活生生杀出一条血路,背着陛下跑了十里地。”一名身材矮小黑脸武将插话道。

“谁人有我勇。”一个红脸魁梧武将跳出来,一把扯掉上衣,露出一道怵目惊心的伤疤,自豪地说道,“看看,当年在鄱阳湖大战中我给陛下挡过刀。”

“我……我……我……”

看到武将乱作一团,朱元璋陡然之间便变了脸,脸色阴沉下来,但也只能强忍下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