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制 14(1 / 1)

作者有幸有过几年军旅生涯,也感慨祖国军队铁的纪律和坚定的政治信仰、精神信仰。征兵制最早起源于何时?历史并未给出详细的记载。历朝历代归纳起来有两类兵员来源。一是征兵制,征即征召,由权力中心强制符合年龄的男子服兵役,秦朝及西汉大多采用这种形式,换句话而言便是全民皆兵,战国以前“征兵制”已初具雏形,但是兵员质量一言难尽,大部分士兵放下武器是农民,拿上武器是士兵,这样就导致军队凝聚力差、战斗力差、信仰不坚定,虽时有进步但仅仅是停留于提升兵卒的训练。

第一个挥出改革大棒的又是吴起,只不过科技树点歪了,吴起开辟了一种新的模式“募兵制”,募即招募,吴起对兵员的要求很高,不再局限于数量,而是努力向兵员要质量。“全副武装、执戟配剑负弩背箭,半天一百里的考核挑选出无数精英,编成魏武卒,短时间内这批兵卒的战斗力强的可怕,简直打遍了天下无敌手。”但是募是有代价的,当你无法承受招募的代价时,就是衰落的开始。周天子分封百国到最后秦一扫**,秦国赢在了全方位,征兵制也一度延续到了西汉。这套“秦+西汉”征兵制简单讲解就是两年义务兵,一年列兵(正卒),一年上等兵(楼船、材官、骑士),也有预备役(更卒),这套征兵制最大程度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短时间内可以集结一大批有过训练的“退役军人”和“预备役”,战力较佳,由各地人武部(郡都尉)招募,优秀的驻守长安,略差一点的驻守国境线。

制度上来看,如果汉朝一直延续这样的征兵制度,也许就不会爆发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造成制度崩坏的,也许你无法猜到,不是王莽而是刘秀,是的,那个身披“传说色彩”的汉光武帝刘秀。除去国家的“征兵制”,“募兵”一直存在,很多士族在富裕起来之后,就会招募年轻力壮的流民或是家族中家庭比较没落的年轻男子组建“私人武装”,规模不大,但是战斗力较强,由士族提供钱粮、武器装备。这种情况起初国家是允许的,这些“私人武装”在平定流寇和防御外族袭扰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随着士族的不断壮大,一些“私人武装”膨胀的实在厉害,到王莽时期,许多士族堂而皇之的扩充“私人武装”史书称之为“部曲”,打的旗号是“灭王莽复大汉”,刘秀也借助的南阳士族的“部曲”打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为什么说刘秀开了不好的头,不在于他用了部曲,而在于他尝到了“募兵”的甜头。刘秀初起兵时,因兵少问策于任光,任光建议道:“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听听,这是人能说出来的话?刘秀兵少,任光建议他发布通告,来我这当兵的,攻进城了以后随便抢。这不就是土匪吗?两百年后,有人依葫芦画瓢,还是以利益勾引“来我这当兵的免除一家赋税”。听听,多么的悦耳。死了我一个,幸福一大家,孙策靠这句话短时间内忽悠了两万人来投奔他,威震江东。吴国灭亡时,户籍一共是52万3千,也不知道后面孙权、孙亮、孙浩有没有把“孙策”吹的牛逼履行下去。后来刘秀“再造大汉”之后,发现了“募兵”的一大弊端,就是短时间靠利益号召的“好战之徒”到了和平时期是一极大的隐患。于是刘秀走了第二个极端“罢兵”,一条直接导致天下大乱的祸根被埋了下来——废都尉!

刘秀的罢兵直接导致兵源的短缺,东汉末期,没有了都尉“制衡”的郡守或说太守,直接起飞,大量招募士兵,兵源质量参差不齐。就拿东汉西北边防第一军“度辽营”来说,兵源里面相当一部分是死刑囚徒,靠他们打仗纯粹在做梦。东汉末年自不必提,史书中多次提到的“丹阳兵”应该就是素质极佳的兵源,曹操的青州兵大部分是改编的“黄巾军”,诸葛亮编“南蛮兵卒”和孙权编“山越兵卒”同一个道理,在兵源质量上下功夫。那为什么会出现军阀与士卒合作的情况呢?很重要一条原因是已经“失传”的《三互法》,就是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也不允许两个州的官员互相到对面去做官,所以各地太守一般不是本地人,太守有招募士兵的权力,当地的世家大族呢?有钱,有地,有部曲,两边一对味就强强联合割据一方。所以,告诫未来的穿越者,穿越前一定要先熟悉当时的政策和潜规则,军阀与门阀合作才能做大做强,不是你会放俩预测屁就能过得风生水起。但是募兵的前提是利益诱惑,当你失去利益的时候,底下士兵就会无情的抛弃你。关羽上个月还在威震华夏,下个月军队就人做鸟兽散,为什么?因为关羽“荆州兵”的家眷和积蓄都在江陵城,江陵城丢了不碍事,派人过去一问吕蒙对家眷好的不得了,谁还跟你关羽打仗?你跟我谈信仰,信仰值丫的几毛钱?同样钟会入川后为什么掌控不住军队,二十万人,家眷都在长安呢,你让我在成都跟你造反,凭什么?你给我发老婆还是发钱?刘备在从葭萌关反攻刘璋时,庞统阵亡,刘备心慌吗?必然心慌,发钱的老板死了,你这个项目经理在这跟我放什么屁呢?刘备赶快让另两个发钱的老板“诸葛亮”“刘封”入川支援,同时也许诺,打下成都,刘璋府库你们随便抢,老子一分不要。在那个不知道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时代,军队的叛变、原地解散数不胜数。

前文提到过,作者不认为“赵云具有独立领兵资格”。并不是说赵云能力不够,实在是时代背景复杂,独立领兵条件苛刻。很多人默认为,一个人独立带领一支部队就叫独立领军,其实不然。不管是冷兵器战争还是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后勤保障永远是最关键的一环。很多人简单的认为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无非就是粮食,然而实际的后勤保障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作者简要的把后勤保障分为五类“军需物资类”、“药品器材类”“油料物资类”“营房物资类”“武器弹药类”,“油料物资”可能到宋朝之后才慢慢提及,东汉末年可以忽略不计。

“军需物资类”,行军打仗经年累月,不发衣服?全靠自己购买邮寄?几万人就有几万个快递?到了冬季发不发棉衣?还是发一套棉衣穿一辈子?这还只是穿着方面的需求,粮草的供应更加棘手,先是粮食的长期存储、转运,再是行军做饭,需要带多少个灶、锅,对军队后勤来说都是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伙食优劣”很大程度上反映“战斗力的高低。”

“药品器材类”,得承认东汉末年医疗水平非常落后,缺少外科医师,手术经验积累寥寥无几,但该有的医疗保障仍然得有。如果说战伤救护在当时并没发展,那流行病的防范应该是“药品器材类”保障的头号目标,毕竟一次简单的“瘟疫”“风寒”“痢疾”就能让一支军队战斗力瘫痪。

“营房物资类”简单来说就是行军帐篷,“武器弹药类”放在冷兵器时代就是铜制、铁制的刀枪剑斧及盔甲,不存在“青龙偃月刀”一刀传三代(小说中为关羽、潘璋、关兴),人走刀还在的情况,武器也要经常更换维修。

回到赵云能否单独领兵这个问题,实际上赵云非常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首先他不是刘备原始股东,其次他的出身不是士族,荆州士族必然会为庞统和诸葛亮提供支持,毕竟他们两人是荆州士族的话事人,张飞和诸葛亮在北路分兵,但大概率后勤补给线用的是一条,所以问题不大。但是赵云是什么人,撑死“留营司马”,荆州士族凭什么为赵云提供一条补给线?作者也多次承认非常欣赏“赵云、黄忠”这一类努力拼搏的人,但是放到现实,赵云就是没有资格单独领兵。放在汉中之战,赵云也不能算单独领兵,单独领兵的只有刘备,所有后勤补给都要“女子当运”翻过大山运进汉中定军山,由刘备统一拨付,黄忠和赵云只能算设了个分部来袭扰曹操的后勤补给线。蜀汉集团真正实现独立领兵的人,先是关羽,接着是合军入驻江陵城的孟达,再是留守荆州的麋芳和入川支援的张飞可以加带一个留镇葭萌关的霍峻,中间穿插进来一个马超,而士族本身就是具有领兵能力的,所以庞统、诸葛亮并未纳入计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