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艺术家总以作品表达情感42(2 / 2)

伊索整个人瘫在椅子上,百无聊赖地看着左手上的纱布,眼中流光万千,不知在想些什么。

“差在哪里呢?既然画画能将情绪转移,那想想看其他名家怎么样!”

伊索挺直身体,从书架的角落中取出一本半积灰的笔记本,吹去上边的灰尘,慢慢阅读。

笔记怎么可能只有一本,大学多少课啊,即使碍于时代比后世少了不少专业,但四年下来,差不多也足够用掉三四十本不薄的日记本了。

只不过在警局和医院打工时期的日记正好和物理课笔记被记在一本上罢了。

一位位名家的创作经历以及当时对大学教授的采访稿从伊索眼底掠过,越看伊索的表情也越发奇怪。

“想让一幅画有灵魂与感染力,我很难和你表达进入这种境界的方式,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可能是想到什么画什么?”

“线条?色彩?明暗?学派?这些对绘画的至高境界来说都不重要,将你的自我融入画中,让画成为表现你心中世界的道具,这才是该做的。”

“经过我的了解,大多数画作具备惊人感染力的作家在生前经常因为行事作风过于狂放而不被人理解,以至于他们的旷世巨著也无人愿意多观,直到出于人道主义为他收拢遗物时才被人发现其价值”

“穷困无名而有才,富贵盛名却薄棺,似乎大多数艺术家的宿命都是这样,我可不想这样。”

采访和大学时期的日记让伊索陷入沉思。

在画出这副蕴含着恐惧的画之前,他并不能理解那些教授说的放弃教条与理性。

如果不在意线条与形体,那岂不是火柴人都能成为名著,如果不在意色彩和明暗,那一个单薄的纸片人能给人什么样的感触?

甚至你让一个抽象派画家去画印象派的画,或许他能画,但画出来真的会符合印象派的原教旨主义吗?

所以伊索以前一直以为是那些教授喜欢打哑迷,或者专业水平可以,但教书能力有限,很难用学生理解的话言说他们的理论。

但当伊索画出来这么一幅画以后,他好像有些理解老师们的难点了。

因为他好像真的是按照他们的说法画出来的,但这种画法感觉已经不是绘画理论能解释的东西了。

“放下理性,让自己成为画,我不是在画画,我是在画我。”

伊索闭上眼睛,长叹一声,放空思维,没有试图故意勾连安逸,反而将自己沉入其中,陷入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

笔尖开始在纸页上游走,每一条线条都像是活物般在游动,透露出生命的活力,散开的墨水若巧妙的设计,为画填上朦胧的梦幻。

安逸似乎在沸腾,理智再一次被压制,而伊索却不在在意,反而面容和缓,只在某些时候表露恐惧,隐喻那为难消散的诅咒。

画面上,残破的村庄被飘扬的大雪覆盖,似乎有一只大手隐藏在夜空向着村庄中的主角伸来。

而村中的小人则穿着与伊索相同的服饰,举起手中的火把,高昂头颅,直面天穹,仿佛那微弱的火光能将恐惧击散,带来拂晓。

这或许是预言,或许是妄想,又或许是情绪的暴动,但无论如何,这位初窥绘画之道的画家已经沉入梦中。

再踏林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