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给观众一点也不小的双重震撼 53(2 / 2)

不然大多数人都是虚假的客观。

所以只有经历过当事人的视角后,再跳出来以客观的视角,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海上的夜幕降临了,比殷阳他们此时头顶稍许明亮的星空此刻如同一块巨大的天鹅绒上镶嵌着千百颗星光璀璨不断呼吸的钻石,日镜的倒影在海面上摇曳生姿,碎月无声。

涛声依旧,只是相比白夜它们更加深沉,如同一首德彪西的《月光》。

此时不单单是观众。

p站直播室里的陈总和王代序,还有众多工作人员看到屏幕上那艘孤独航行的游轮,都忍不住下意识捂住了胸膛。

他们有点内心发堵。

而在千家万户中,同样在这一刻都沉默下来,而一些感情更敏感一些的女生,此时已经静静地抽出清风轻点眼角流出的小珍珠。

【古人云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我一直只是读了却无法想象真正的感觉,可现在我终于有一点点领悟了。】

【老公,我突然想起如今在法国留学的儿子了!】

【老婆啊别伤心,我们儿子起码比当年民国时还是交通工具更方便一些,我们儿子不会这么受苦的。况且我们现在的国力可比当年好太多了!】

【我想给儿子打个微信电话!不知道他过的苦不苦!】

【那边现在是下午左右,你打个吧,我也跟儿子聊聊天,看能帮点什么。】

而此刻许多刚刚过完年回到墨尔本、东京、伦敦等留学生的海外游子同样看着这一幕,心有戚戚!

家里环境较好的心头稍微好点,而那些家里父母省吃俭用供其出国读书的中地产阶层的孩子们则是与此刻船上的仁人志士们在这一瞬间心境发生了共鸣!

不仅是他们,大多数观众此刻望着屏幕里那一帧一帧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心里都如手磨咖啡壶般缓缓滤出了对当年那个年代的滴滴酸涩。

只是如今这种心头发涩如发酵出来的苦,相比屏幕中那群仁人志士远去家乡万里的去家离国之苦,就如同苦茶和苦水。

一个此刻苦在心,缓缓释放,却是对过去的感同身受;一个彼时苦在身,身体煎熬,却抱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对于船上的游子来说,他们会向往着那个在书上看过无数次的彼岸。

“花城”巴黎,香榭丽舍、枫丹白露....

只要能够到达彼岸,这一路上的辛苦都值了!在那里既可以领略浪漫的历史,还能取得强国的真经!

到法国学习先进知识和文明,实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这就是民国时期背井离乡参与留法半工半读运动的大部分青年的心灵写照。

【安啦!大家怎么一下子都沉默了?能够远渡重洋的青年虽然辛苦,但肯定是家里有钱的家庭才能出费用的啊!说不定他们下了船就会在环境幽美的法国大学宿舍里吃顿正宗的法式大餐欢迎晚宴!学成以后归国报效祖国!就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嘛!】

【对啊!我们留学都是这么安排的,思乡之情大家都有的,不过去到了新地方,新鲜感也挺不错的呀!】

正聚集了一堆老友在一起看殷阳节目的矛老爷子在刷到这几条评论时,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神他妈法式大餐!

当年连法式盼盼小面包都是奢求!

是不是把如今物质丰富的国情移情到那时千疮百孔的华夏土地上了?

四不四傻?

本来准备重出江湖化身键神的矛老头忍了忍,没有出招。

他相信殷阳能够把这段历史尽量完整客观地展示给观众。

以刘子华一人为支点,纵贯千年文化,横接万里故国!

如果节目策划得当,那就是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的大手笔!

-------------------------------------

屏幕中,随着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日日夜夜的光暗明灭里不断向西方大陆前行。刘子华的声音也抑扬顿挫,苍老的嗓音在往事的回味中不知不觉引人入胜。

“我当年作为中国最早的赴法留学人员之一,在漫长的海上旅途中经历了风浪的颠簸和思乡的煎熬。在海上漂泊了四十多天...”刘老沉默了一会,又叹息了一声,“船舱内空间狭小,空气闷热,我常常在甲板上望着碎雪飘零的海面,心中思绪纷飞,时常既有对未来的遐想。也有着对祖国落后现状的深深忧虑,古人云不为良药便为良医,当时国内军阀林立,我去法国,就是想争取就读巴黎大学的医学专业,回国后也可以在战场上救死扶伤。”

此时弹幕里,无数观众正在抒发着自己的感想!

【妈呀!这让我想到去年我坐加勒比海轮,在新鲜劲过去后,都已经厌烦一成不变的海景了,虽然游轮上应有尽有,但我还是想回家...而这些先辈漂洋过海,不仅要忍耐旅途的艰辛与苦闷,还要那么久不碰地面,这种意志力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衣食保暖,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舒适和便利,很难体会到那种在海上漂泊数月的艰辛。他们为了求学,为了国家的富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的路,当你的家乡被他人侵略占有,我想你们也会有这种意志力的!】

【我现在突然明白孟子的话了,无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们的本质都不是赞扬苦难!他们赞扬的是自强不屈与天地共鸣的精神!果然,我们的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先辈在负重前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