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41(1 / 2)

“他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诸子百家。”

“他无赫赫之名,也无善战之功。”

“他仅仅是在一百零五年前,随后来闻名遐迩的开国上将一起乘船去法国勤工俭学学医而已。”

“但随后却因为在巴黎大学的一次契机更改志向,投身了天文学。”

“他的出生寂寂无名,他的离去风轻云淡。”

殷阳这句话说完以后,王代序和郑天山互相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些许讶异。

而陈图南似乎听他的描述想到了什么,微微点头。

王代序犹豫了一下,开始开口劝道。

“殷阳,你应该知道你现在节目的欢迎程度。”

“《经纬古今》每一期嘉宾都代表着大众对中华文化各方面各维度的认可度差异。”

“上一期的仓颉,在这个星球上可是足足有四千万双眼睛盯着你的一举一动!”

“而第三期,我预计人数至少会再翻一倍。”

“明天晚上八点,至少有八千万观众翘首以盼你的新节目!”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普罗大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所以在选择嘉宾的环节上,你要不要再斟酌一二?”

“不过我只是作为朋友提醒你,最终的决定权,当然以你自己的意见为主。”

王代序说完后眼睛直视着殷阳:“你还记得第二次直播前我给你发的微信吧?”

殷阳心头一阵暖意。

“你说,别紧张,无论输赢,您都陪我扛过去。”

王代序也咧开嘴笑道:“不错!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殷阳也心里承王代序这份情,眼角有些湿润说道:“谢谢王哥支持,不过你门牙上还有片菜叶子,赶紧擦擦...”

“草!”王代序赶紧拿起抽屉的镜子照起来,另一边听完了整个离谱对话的郑馆长和陈老爷子则面色古怪。

殷阳继续说着自己萌生的想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青史留芳的圣贤英雄如浩瀚星辰。但《经纬古今》这一页,我想翻在近代。”

他望着书架上的《中华典藏》说道:“八十五年前,曾有一人在异国他乡,以中华绝学,震惊外邦!以一人之力,开中华近代之天纪!”

殷阳说完这句话后。

郑馆长和王总监一脸呆滞地望着屏幕,化身为海绵宝宝和派大星。

而陈老爷子眼中神光更盛一分。

他开口问道:“殷阳,你说的这位,是不是三个字?”

殷阳点点头。

“我知道了!是不是钱老爷子?”王总监灵光一闪,想到了开国元勋!

但他马上又否定了。

刚才殷阳说的八十五年前,也就是1939年。

1939年发生过什么大事?

1939年是一个历史上重要的年份。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指挥下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而中国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学术界中最有名的事件,则是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

此时的郑馆长也似乎想到了这里,心里开始迅速盘点起西南联大的群星。

梅贻琦、张伯苓。

讲文学的朱自清,讲庄子的刘文典.....

彼时的沈从文还仅仅只是一名讲师。

讲历史的陈寅恪、傅斯年....

讲哲学的冯友兰、金岳霖......

郑馆长突然浑身一抖!想起一个名字!

钱穆!

还有撰写《国史大纲》的钱穆!

在晚年的回忆里,钱穆说,当年写《国史大纲》的初衷不是准备给当时的国人看的。

而是要给将来可能已经是日本占领地的中国人看的!

只盼这本历史教科书能够使中华文化火种不绝!

只要记得自己的历史,即使被灭国,复国也未必无望。

一旦念及那段国破山河在的岁月,郑馆长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同自己一样,心灵会瞬间如编钟般颤抖出辛与酸的极致情感!

郑馆长还记得上中学时第一次翻开家乡图书馆那本封面已泛黄微卷历经风雨浸湿的《国史大纲》前言时心里的震撼与沉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