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一次争吵41(1 / 2)

参赛团队经过两次准备会议,期间团队成员各抒己见,经过激烈的讨论整个工作的设想得到确认,队员们也进行了大致的分工。需要投入最多时间的核心模块设计与编写工作被安排给子涵与娜亚二人组,协会会长承诺会给两人提供技术指导。

此时娜亚和子涵还仅仅是相互知道,并不了解,更谈不上熟悉,但两人都知道对方对于AI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有相当的热情,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这一领域的不同方向也有了一定了解。当然,子涵很清楚,作为一个大一新生,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于跟已经大三,在相关专业已经有相当积累的娜亚搭档,子涵还是相当满意的。

从之前俱乐部的活动中子涵已经知道娜亚是有真材实料的专业人士,自己可以在她身上学到很多。另外一点小小私心是与她搭档对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也有好处。

分工一明确,娜亚马上拉住子涵约法三章,一是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时,固定时间的共同工作。二是固定时间共同工作之外,各自要按照约定时间完成每次共同工作后分配给各自的研究任务。三是技术上两人有分歧的仅在技术层面讨论,不因技术争议扩展到对搭档能力、性格、人品的批评。技术上两人内部讨论都无法说服对方时交由两人都认可的技术权威评判。子涵完全赞同娜亚的提议。

实际上将这样一场大赛交由两个低年级学生担纲是相当冒险的行动,对于子涵来说,有一部分开发工具的使用都还不熟悉,对相关技术的理解也更多是基础理论层面的,实践经验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参考历年比赛中比较成功的参赛作品,协会主席也考虑了这种需求,把之前本校的参赛作品代码开放给此次参赛团队。

但年轻人经验虽然缺乏,雄心壮志却一点也不少。

娜亚在第一次与子涵讨论的时候,就提出抛弃一切窠臼,尝试彻底的创新,直接从数学理论出发建立一个全新的模型。这一点两人可谓一拍即合,子涵也觉得参考前人的作品虽然省事却一定会受到前人思维局限性的限制,很难有所突破。

不落窠臼的创新说来容易,真做起来就意味着无数个小时全神贯注的学习、无数次注定失败的尝试、无数个殚精竭虑的夜晚,意味着即便是天才也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

能支撑两个年轻人做出这种大胆选择并真的走下去的,唯有两人共同的对人的智能、机器的智能以及这两件事之间的关联的浓厚的兴趣。

在两人合作的第二个星期,有了前几次面对面的沟通和一些初期共同工作的尝试,相互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内心深处两人都对初识阶段沟通上出于礼貌的各种委婉表达和试探感到厌倦,并将项目进展缓慢部分归咎于相互沟通的不够充分与直接。

在第二星期的第二次见面讨论中,两人都竭力想更清晰更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随着分歧的加大,娜亚语速越来越快,连珠炮一般的英语混杂着不太熟练的中文。而子涵则以用多少带点方言的中文夹杂着一些发音不那么准确的英文来回应。最终两人爆发了第一次争吵,虽然有过之前的约法三章,各自也仅仅是努力把争吵控制在没有人身攻击,没有骂脏话的程度。

实际上争吵发展到后来已经完全失去了技术交流的作用,双方传递的有效信息也越来越少,对方能理解的就更少。

某一刻,两人同时停止了争吵,实验室里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心跳声。

娜亚首先打破沉默。

“对不起,我不该带着情绪讨论技术问题。”

“不是你的错,我也过于激动了。”

两人这才注意到,一番争执原定一个小时的沟通时间早已耗尽,去食堂吃饭的最佳时机也已经错过,两人若此时收拾停当再去食堂,那里大概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

“现在去食堂也没什么可吃的了。不如,我请你吃个饭吧,表达一下歉意。或许边吃饭边说能让我们都平和一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