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全部推倒107(1 / 2)

代笔这种事,曾经韩寒的例子已经证明,一旦被人咬上,想要洗回自己的清白,就和六子想要说清楚自己到底吃了几碗粉一样困难。

因为根本就说不清。

苏杭也绝不是一个会把自己肚子剖开的人,搞什么以死明志。

因此,苏杭最初觉得,这件事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冷处理。尽可能减少反馈,不给人追着乱咬的机会,然后,用时间来证明。

苏杭没想到,某些人根本不给他冷下来的机会。

周末的报道出炉后,紧接着,第二天,第二篇文章也紧随而至,还是《商都晨报》:《央视也被骗了》

副标题:“考分成疑的旷课少年,如何当得青少年楷模”。

这一次,攻击的是苏杭的学习成绩。

文章还紧接上回,描述某个少年作家利益熏心,为了尽可能卖出更多自己让人代笔而来的小说合集,高二开学以来,一共没在校园里待过几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旷课。

为了让读者深信不疑,文章还将苏杭过去一段时间的行程列成了表格。

从最初在商都万卷书城的签售,一直到10月底在羊城的巡回,最后给出的总结,所谓‘少年作家’,过去半个学期,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可能连一周都不到。

然后就是转折。

这样一个为了赚钱荒废学业的旷课少年,在刚刚过去的河元二中期中考试中,再次考了729分的离谱成绩,远远甩开年级第二名和第三名。

而且,据说本次考试的考题,难度还非常大。

这不正常。

根据明察暗访,结合诸多证据,《商都晨报》的特约记者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某个少年作家的考分成绩,很可能是作假而来。

为什么作假?

因为少年作家被央视报道了,成了河元市的一个标杆,河元市不想失去这个标杆,河元二中也不想失去这个所谓的‘青少年楷模’,不仅如此,个人图书正在大卖的少年作家本人,为了赚取更多金钱,同样不想让自己的光环破碎。

最终结果,各方串通之下……

按照记者采访某个‘知情人士’的录音原话:“我们是闭着眼睛考,他就可能是开卷了,反正又不是高考,学校自己出的卷子”。

除了录音,文章还给出了另外两份‘证据’,或者‘推论’。

第一个,是‘少年作家’这次的语文成绩,150分,作为一个理科生,其他理科成绩都没有满分的情况下,单单众所周知最难满分的语文,又得了一个满分。

为什么这么做?

显然啊,还是为了渲染少年作家的语文功底。

然而,这明显弄巧成拙。

第二个,是这次的总分,729分,这与少年作家高一期末那份广泛被宣扬的折合高考730分的成绩,实在是太接近,接近到让人一看就显得刻意,假得让人不忍直视。

如果说《商都晨报》的第一篇文章还只是发酵的话,第二篇报道一出,新闻迅速爆开。

为什么?

因为央视都被‘骗’了啊!

作为全国电视传媒的老大哥,出了这种事情,央视可是要丢一个大脸。

而且,出于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一方面,央视乌龙这种事,确实值得跟进,另一方面,诸多地方媒体,其实也很乐意看到一向强势的央视……丢一个大脸。

结果就是,不止中原地区,连省外的诸多媒体,听到消息之后,都开始纷纷转载《商都晨报》上的报道。

并且纷纷派出记者,再次赶赴河元。

某个少年作家,这段时间炒得那么火热,既然真面目被揭开了,那肯定不止这两份黑料。

这热闹怎么能不凑一凑?

随着事情开始爆开,已经回到河元的苏杭不得不重新审视《商都晨报》的两篇报道,作为当事人,或者受害者,仔细琢磨,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两篇文章的老辣。

第一篇,只是万卷书城那边明显人为的一次闹剧,被晨报引用之后,立刻就变成了少年作家‘深陷’代写丑闻。

关键就是其中的‘深陷’两个字。

大部分公众往往是懒于深究各种新闻细节的,只看标题,‘深陷’了啊,潜意识里就会认为,事情已经发生很久,某个少年作家,大概被人质疑过许多次,才会这么无法自拔。

然后……

再稍微浏览一下文章,先入为主,也就深信不疑。

都被人丢鸡蛋了。

在古代,什么人才被丢鸡蛋,被押赴刑场的死刑犯才这样。

这还能是假的吗?

果然是一个欺骗公众的家伙!

卑鄙之徒。

再就是第二篇,大标题,‘央视也被骗了’。

显然也是深思熟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