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新政与天下格局的变革 12(2 / 2)

如此一来,中央政令如行云流水,自上而下,畅通无阻。

各层级管理者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既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此新政一出,举国震动,百姓欢腾,皆称幽帝为英明之君,新政之举,实为国家之幸,万民之福。

昔帝国疆域万里,地域广阔,风俗百态,户口之数如浮云聚散,难以一概而论。

是时,幽帝登基,锐意革新,欲以铁腕整饬天下,遂颁新政,以五人为一户,如北斗七星,疏而不乱。

各邦国虽可依地势人情微调,然大体皆遵此规,犹如江河归海,万流终一色。

诏书昭昭,笔墨煌煌,记录此事,务必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度量衡之制,幽帝亦精心擘画,长则以丈,宽则以尺,重则以钧,量则以斗,使四海之内,计量同一,如日月之光,普照大地,无有偏颇。

世间言语繁复,犹如百花争艳,然法令者,犹如雷霆之令,清晰晓畅,不容丝毫混淆。

幽帝命人编撰法典,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旨在使山野村夫,市井小民,皆能明了于心,行止有度,如日行其道,月行其轨,不敢稍有逾越。

此新政一出,天下震动,百姓称颂,虽有异议,然大势所趋,犹如狂澜难逆。

自此,帝国之秩序,犹如经纬交织,虽繁复却有序,户口之数,度量之衡,言语之异,皆在法度之中,显现出幽帝治世之雄心与智慧。

建平九年,秦地风云突变,秦侯嬴止,一世英名,史书敬之为秦止侯。

其麾下有一猛将,名叫影葵,此人勇猛无畏,智勇双全,手握雄师,屯驻于庸关,此地距帝都仅隔五十里之遥,犹如一柄利剑悬于王城之上。

一日,影葵上书一封,字句深沉,犹如暗夜中的雷霆,震动朝野。

其言辞间虽未明说,但暗示之意明显,似有请帝诏以安军心之举,实则暗藏汹涌,令朝廷上下皆感不安。

幽帝闻之,心头犹如压巨石,忧虑军变之患,恐江山动荡,社稷不稳。

于是,幽帝果断施令,昭告天下,召集各地诸侯共赴王难,一道勤王之令如烈火燎原,疾风卷席。

陈、上京、丰、东妃、离五国闻讯,纷纷响应,举兵相助,连同京、灵二都,共计十七万精兵强将,如钢铁洪流,在帝都东岸列阵而待,与庸关之师遥遥对峙,声势浩大,威震天地。

冬日严寒,霜雪铺地,犹如银甲覆原,而秦止侯却不惧此凛冽,他身披铁铠,手持长剑,身旁仅随一侍卫影葵,毅然踏入那繁华而又肃杀的帝都。

其决心坚定,目光如炬,直指皇宫深处的幽帝。

帝座之上,幽帝心事重重,明知此行难以回避,终是应允了秦止侯的一面之请。

朝堂内外,文武百官皆屏息凝神,注目此事,如鹰视狼顾,天下局势紧张,仿佛一根紧绷的琴弦,蓄势待发,只待那一触即发的瞬间。

秦侯步入大殿,步履沉稳,面色冷峻却又满含忧国忧民之情。

他跪拜于帝前,言辞恳切,掷地有声:“微臣秦侯,目睹帝室蒙难,世间纷乱,特召集各地公卿,共商国是。臣愿举全国之兵力,誓师前行,奔赴王畿,以尽忠君护国之责,此乃臣等赤胆忠心,勤王卫道之举也。”

此言一出,殿内肃静,唯有秦侯的话语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字字铿锵,如同战鼓擂动,震撼人心。

朝堂之上,群臣默然。

影葵拜伏于地,沉声道:“陛下明鉴,臣虽为太祖之后,然我一族自中宗年间遭贬谪,血脉分散,各支系命运多舛。

至臣这一脉,早已远离帝室,仅以秦地为家,与朝廷之联系,犹如断线之风筝,飘摇无依。

至于同辈亲人,大都散落在民间,或耕或读,鲜有涉足朝堂者,臣孤身一人,代表的仅是影氏一族在秦地的延续。”

幽帝闻言,眼神更显深邃,似在追溯久远的历史:“既是如此,影氏一族在秦地可有建树?又是否忠心于朕之大幽?”

影葵抬首,目光坚定:“臣一族虽居秦地,但心向大幽,世代忠诚,未敢有二心。秦地之安宁,臣等亦有守护之责。

至于建树,臣不敢妄言,唯有尽臣之职,守护一方百姓,望能为陛下分忧。”

幽帝微微点头,似乎对影葵的回答颇为满意,只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影葵,你既为太祖之后,当知家族荣辱,国家兴衰,二者息息相关。此后,你我共守大幽,勿忘初心。”

幽帝沉吟良久,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缓缓开口:“卿之所谏,朕已深思熟虑。国家之振兴,犹如东升之日,必始于北疆之地,其威猛如虎,振翅待飞。而国泰民安,则需倚仗北地之固,如山岳之镇,稳如磐石。”

幽帝语气中透露出无尽的沧桑与决心:“行止进退,皆由天命所定,非人力所能违逆。此乃天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