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的美好157(1 / 1)

晨光美极了。

我们在禅都精舍的阳台上吃早餐,只见阳光落在阳台下面的水面上,闪闪发光,看了很久。

这一方禅意小院座落于禅博园一隅,偏而不远,闹中取静。走在小舍后面的院子里,处处有着禅意,随便往哪里一站,就是一幅清雅脱俗的画面。人世间,总有些不期而遇的美好。就像来到这方小院,安安静静,不惊不乍,细水长流,有三五知己,饮客踏舟来,也有梦想和跳动的心,一直在路上,步履不停。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禅茶一味,其实说的是茶可道。说来我喝茶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我想这缘于家庭影响,父亲只喝茉莉花茶。母亲常年只喝自己炒的茶。从小就要到茶山采茶。很喜欢采茶,虽然茶树里有黄绿相间的毛毛虫,双手不小心就会被蛰得一下子红肿起来,又痒又痛,但是哭过一阵之后,又很开心地在采茶叶去了。有时渴了,还会淘气摘一些嫩嫩的茶叶直接放嘴巴里吃了,确实清凉还带着甜呢。少时我虽然是一个女孩子,也是一个是大咧之人。我们家院子中央有一口水井,井沿被水桶绳常年磨而变得很光滑,那种天然形成的弧度是岁月的痕迹,有着浓浓的生活艺术感。每次打井水,都是直接喝,非常甜。有时上体育课渴了,便跑到压水井一顿痛饮,那时好多女生亦如此,倒有脚踏实地的朴素温暖。

有野气的人,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能把日子过得逼真亲切,那清洌洌的凉水回甘清甜,自喉咙流到胃里,真是凉爽。热气腾腾的少年血性很快平息了那凉。

有时放学一回家,书包一放,就把母亲泡好放在桌子上的茶壶里的茶,倒上一碗,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光了。

上大学时亦不喝茶。一杯热水捧在手里,或者可乐、雪碧。只是有时去老师家里时,老师会泡茶给我们喝,倒也安安静静地喝茶。

这些镜头,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依然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不矫情。来宜春工作之后,我每日早起时,先喝一杯白开水,之后吃了早餐,然后泡了早茶后才开始工作。就一个人。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还有塘佳山的藤茶……但以武夷岩茶居多。我每天在宜春工作,生活,虽在异乡,日子过得张驰有度,倒也充实快乐,总是情不自禁发出感慨:“生活在宜春真好!”。去过一些城市,或学习,或旅行,或出差,与许多大都市充斥的急促、匆忙、浮躁相比,宜春的宁静让人感觉更舒适、更有幸福感,也更具亲和力与吸引力。宜春自古多奇山,“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季宜人”,从靖安的宝峰寺到奉新的百丈寺,从高安的大愚寺和瑞相院到上高的九峰寺,再到宜丰的黄檗寺和洞山寺,从袁州的仰山栖隐禅寺到化成岩寺……崇山峻岭之间分布了20多座禅宗著名道场,构成了宜春绵延五百里的禅宗祖庭长廊。被誉为“禅宗圣地”的宜春,禅宗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深深扎根于宜春这方土地,处处充满禅意、人人都有禅心。在宜春大美的风光里,简单的生活中,如何过禅意的生活?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星云大师千里迢迢来到宜春寻根问祖时,就题写了“禅都宜春”四个大字,并说:“全中国有资格称为禅都的,只有宜春。”

著名禅宗史学家胡适《论禅宗史的纲领》说∶“禅宗道家自然主义的成分最多,只有到了宜春、到了道一门下才终成正统,可称‘中国禅’了”。

禅都宜春处处充满禅意、人人都有禅心。在宜春,山、泉、月、茶、画,这五个传统文化符号,与禅宗有了紧密的、无法割舍的关联。在宜春这座那么安宁的小城,风物与人情都那么让人满足。宜春有一种自足的气场——月中桂花开得满大街都是,不慌不忙的人们,生活丰俭由己。温汤的水养了身,明月山的月养了性,禅茶则养了胃,更养了心。茶,茶是用心来品的,没有心境,再好的茶亦是枉然了。

这份简单的美好,可谓是惊天动地了。在禅都精舍,我们试图做一个听风者,听不清风语,只见水面上有一只水鸭子在觅食,时而又钻进水里,迟迟不见了踪影,水面上还布满了花朵、落枝、小鱼儿……那些芦苇盛大开放,那些离别如期而至,你伫立河边,落落寂寞欢。是呀,在滚滚红尘,日日是好日,虽是这样说的,可还是哭了笑了爱了闹了,没完没了。也曾察颜观色,也曾患得患失,后来才明白无需讨得别人喜欢,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就好。自身的修行不一定在庙里,也在人们的心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宜春,学会了在生活和劳作中参禅悟道,更养成了宜春人格外亲近山川自然的品性,培育了宜春人骨子里延续至今的那份朴实自然、宁静简单。生活,或许就是一点点苦尽甘来吧,那步步惊心的韵味,那情到深处的孤独,都需要一杯清茶在手。春风秋月多少事,一杯清茶赋予它。

有事无事吃茶去,珍惜日常与欢喜,知足,富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