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443节(2 / 2)

  朱慈烺点了点头,说道:“希望郑尚书率领的海路军将士能尽快抵达沈阳城,以免让西路军将士孤军奋战。”

  刘衍看着这段时间成长很快的朱慈烺,心中很是欣慰,随即又接着机会,给朱慈烺讲解起各种军事常识。

  比如大军行进,应该以何种阵型行军,各种物资应该如何调配,前锋兵马与殿后兵马应该如何部署等等。

  朱慈烺认真的听着、记着,心中也逐渐将刘衍当成了师长看待。

  两日后,刘衍率军抵达西宁堡,此时在辽河西岸已经聚集了数百艘各式船只,都是郑芝龙在率领海路军北上之前,下令调运到辽河西岸的,以备刘衍率部渡河之用。

  “命令各部将士立即渡河!”

  “是!”

  东路军一共有九支国防军,兵力四十余万,再加上大量的战马、火炮,以及各种物资、钱粮等等,想要全部渡过辽河,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数量充足的船只。

  虽然目前辽河西岸有大约四百二十多艘各式船只,但是这些都是内河的平底船,最大的船只也只能一次运送几十人而已,最小的船只才能运送几个人。

  如此算来,东路军要想全部渡过辽河,至少需要三到四天时间!

  此时刘衍收到这个时间,也不禁眉头紧锁,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多尔衮干出许多扭转战局的事情了。

  “命令所有船只人歇船不歇,日以继夜的运送兵力和物资。”

  “全军携带的物资之中,除了弹药之外,只留下一月所需粮草,其余的所有物资全部囤积在西宁堡!”

  刘衍此时必须给东路军“瘦身”了,以留下部分物资为代价,换取缩短渡河的时间。

  “命令总兵官施大瑄派兵前来接收物资,同时建立从盖州卫到沈阳城的补给线路,大军的后勤补给线,由北洋舰队的三万将士负责看护!”

  “是!”

  随着一道道命令下达,刘衍心中的焦躁情绪也消散了一些。

  从这天开始,辽河两岸便出现了壮观的一幕,数百艘船只日以继夜的往来于东、西两岸,将大量的明军将士、战马、火炮、弹药、粮食和物资运送过来。

  经过数百艘船只的忙碌运输,再加上刘衍留下了大量的物资,原本东路军将士需要三到四天才能渡河完毕,现在却只花了两天多一点的时间,东路军将士就全部抵达了辽河东岸。

  站在辽河东岸,刘衍沉声说道:“全军立即向沈阳城方向前进!”

  同时,刘衍心中暗道:“沈阳城!看来最后一战还是要在这里打响了!”

  「今天的第三章 奉上,明天将正常更新,请大家继续支持东仙」

第六百三十四章 沈阳堡垒

  沙岭墩。

  这里是一处位于沈阳城西面十几里的火路墩,原本的墩台此时已经不见了踪影,只剩下断壁残垣,就连火路墩的围墙,此时也只剩下一小段地基而已。

  李定国在沙岭墩内找了一处比较平整的地方,与国防军第十一军总兵官韩秦、国防军第十二军总兵官魏汉、国防军第十三军总兵官尚自立、国防军第十四军总兵官田镇北围坐在一起,开始商议突袭沈阳城的方略。

  虽然刘衍在接到参见甘辉的禀报后,便立即派出夜不收向北联络西路军将士,可是此时李定国却依然还没有接到命令,对于多尔衮率领的几十万清军从南面赶来的消息,还是不知道的。

  此时几人分析着各部夜不收送回来的消息,知道多铎已经将满人、蒙古人大部分的部众都集中在沈阳城内外,并且从中又抽调了大量的人力,将沈阳城已经打造成了一处堡垒。

  田镇北说道:“督师,目前来看,鞑子不但将沈阳城的城防全部修葺了一番,囤积了大量的滚木礌石,城头上装备的火炮数量也很多,各部夜不收将士的估算,都是在八百门以上!”

  尚自立补充道:“另外,现在鞑子在沈阳城的外围,已经构筑了四道防线,全部是由壕沟、矮墙、拒马、沙袋等组成的复杂工事。按照咱们在皇明军事学院学习到的案例,我看现在沈阳城的防御工事,已经不比当年我军在弘螺山修筑的防御工事差!如果我军强行进攻的话,肯定会遭到不小的伤亡。”

  李定国也没想到情况会是这样,原本根据军情部提供的情报,驻守在沈阳城的清军应该是满州两白旗和蒙古两白旗兵马驻守,统军将领的满清的豫亲王多铎。

  可是如今看来,这个多铎也算是一个狠人,将沈阳城内外的所有满人和蒙古人都拉上了战车,甚至还有城内的所有汉人百姓也是一样。多铎还将沈阳城打造成了一座堡垒,宁愿让沈阳城与城池内外的所有百姓玉石俱焚,也绝不让明军轻易得手!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定国也感到了非常的棘手,与众人讨论了一番之后,便只能定下“以火炮摧毁清军防御工事,各军逐步向前推进”的进攻策略。

  只不过西路军一直以来的突袭策略,到现在却变成了正面进攻,让李定国和几个总兵官的心中积攒了不少的火气。

  “督师,我军何时进攻?”

  李定国想了一下,说道:“明日一早大军推进到沈阳城下,然后围城安营扎寨,后天一早大军开始攻城。”

  “诸位总兵记住,此番进攻是试探性的进攻,不必急于一时,本督也不会给诸位定下什么进展目标,只要试探一下清军的战力和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即可。”

  “得令!”

  与此同时,驻守在沈阳城内的多铎也收到了斥候的急报,得知一支兵力在二十万左右的明军已经抵达了西面的沙岭墩,再有一天左右就会兵临城下,于是多铎当即下令全军戒备,准备守城大战。

  此时驻守在沈阳城内的清军主力是满州两白旗和蒙古两白旗,兵力将近十万人。另外沈阳城内外还有临时整编的十七万满人乡兵,二十万蒙古部落兵,以及六万汉人民壮。

  不过这三支人马看似兵力雄厚,但是战力却是上不得台面。

  十七万满人乡兵基本上都是各旗的壮妇、十来岁的孩子、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这已经是满人能拿出来的最后有生力量了。其他各旗的孩童、女人和老人已经全部被安顿在沈阳城内部。

  那二十万蒙古部落兵的情况也差不多是这样,都是被多铎从聚集到沈阳城的蒙古各部落中强行征调的,几乎将各个蒙古部落的最后一点“骨血”给敲打了出来。

  只有六万汉人民壮是真正的男丁,可是多铎却不敢相信这些汉人民壮,只是将这六万人分散到各处,干一些修筑防御工事、搬运物资、救护伤兵,或者是充当炮灰使用。

  正面防御,跟明军死战的事情,是轮不到这些汉人民壮上阵的,毕竟如今大清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只要张着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谁能保证那六万汉人民壮不会起异心?万一有人打开城门,或者给明军充当内应,从内部瓦解各道防线,那多铎就追悔莫及了!

  面对已经几乎贴到脸上的二十万明军,多铎当即将满州正白旗兵马部署在北面,满州镶白旗兵马部署在西面,蒙古正白旗兵马部署在南面,蒙古镶白旗兵马部署在东面。

  这四支精锐全部驻守在沈阳城内,负责城防的坚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