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75节(2 / 2)

  “反正已经运来了,不要白不要,全部入库,登记造册后,移交给财部。”

  “是。”

  随后刘衍快步来到正堂上,颜继祖已经坐下等了一会儿,见刘衍进来,便有些不满的说道:“刘总兵好忙啊,本抚都难得一见。”

  “呵呵,抚台这是责备属下了。”

  刘衍笑着坐在颜继祖的身旁,说道:“这寒冬腊月的,抚台从济南赶来,是……,有事?”

  颜继祖看着明知故问的刘衍,心说:你刘衍神通广大、胆大妄为的,朝廷调你入京你不去,兵部尚书亲自送来书信让我来劝你,这么大的动静,我就不信你不知道!

  “当然是有事!”

  颜继祖放下茶杯,说道:“自从卢督臣与卢参将、许参将,以及督标营、抚标营将士血洒中原,你我就没有坐在一起谈心了。刘衍啊,你我虽然是同朝为官,可却也是生死之交,有些话我就直说了,你要如实告之。”

  刘衍见颜继祖开始“打亲情牌”,虽然知道其用意,但是心中也不免为之一动,说道:“抚台问吧,我肯定有一说一。”

  “那好!”

  颜继祖说道:“朝廷此番封赏,确实不公,我听闻消息,也是非常的气愤!开封之战要不是你刘衍率部血战,估计现在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攻入北直隶了。朝廷……”

  颜继祖直接点名说道:“陈本兵糊涂!如此对待有功将士,是会让新军将士寒心的。”

  刘衍顺势说道:“抚台说的对,本镇并不在意什么官职利禄,可绝不能让大军将士寒心,所以这口气,本镇一定要争一争!”

  “你啊!”

  颜继祖叹息道:“现在陈本兵筹集了二十多万两抚恤银子,我已经给带来了。另外陈本兵还托我过来劝你,这已经是放低姿态了,依我看,此事还是适可而止,差不多就得了。”

  刘衍笑了笑,说道:“姿态?抚台莫怪,在我看来,本兵的所谓姿态,也不过是为了息事宁人而已。可我却要为新军数万将士,以及数千阵亡将士的家眷考量。所以,本兵想用二十多万两银子平息事端,我是无法接受的!”

  “那还要怎样?”

  颜继祖担忧的说道:“难道你真的要与朝廷闹僵?刘衍你听我一句劝,万事不要与朝廷为敌,这不是好事!”

  “闹僵倒是不至于,不过好处却可以讨要一番。”

  “说吧,只要你提出的条件合理,本抚也可以代为传达,并且帮你争取一下。”

  刘衍伸出两根手指,说道:“我的要求就两点:第一,今年自年初开始,山东各地便是灾情不断,可是朝廷征收的赋税却丝毫未见,辽饷、练饷、剿饷也照收不误!所以,我要求朝廷免去青莱镇辖区内,所有民户、军户的税赋与三大饷摊派,为期三年!”

  “什么?三年!”

  颜继祖猛地站了起来,如今朝廷极度缺少钱粮,青莱镇辖区包含青州和莱州之地,朝廷怎么可能答应?

  “这个要求有些难办了,陈本兵不会答应的。”

  “答不答应是他的事,说不说是我的事!”

  刘衍继续说道:“第二,我青莱镇临海,可新军各部并没有战船,只能沿海布防,遇上海寇,我军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我要求朝廷调拨一批造船工匠,人数至少也要一千人,以便我青莱镇打造战船,为朝廷遮护海疆。”

  “一千人!”

  颜继祖再也坐不住了,大声说道:“一千个造船工匠,你再招募些学徒和伙计,那是多少人?你要建造多少战船,要干什么!”

  刘衍一脸无辜的说道:“我是青莱镇总兵官,自然要保证沿海各处的安宁,打造战船也是分内之事啊。”

  “海防自有水师负责,你青莱镇大可不必……”

  “可是山东水师在哪?已经多少年见不到战船的踪迹了,朝廷的编制水师也只是在纸面上而已,如何负责海防之事?”

  颜继祖被说得哑口无言。

  “唉!”

  颜继祖摇头说道:“这两件事我可以代为转达,只是能不能行,我不能保证。”

  “无妨。”

  刘衍笑着说道:“抚台可以转告本兵,我提出条件也是为了稳固后方,只有后方安宁了,新军将士才能安心北上,还望本兵以大局为重!”

  “好吧,那我这就赶回济南,本兵的家人还在巡抚衙门住着等消息呢。”

  “今日就走?”

  “今日就走!”

  刘衍挽留了一番,但是颜继祖心意已决,随即便率部离开了青州府城。

  那些抚标营的将士刚刚吃喝上,就被颜继祖招呼起来继续赶路,顿时怨声载道,却被颜继祖一顿怒斥压了下来。

  刘衍见状便让苗绍拿出一些银子,给抚标营数百将士每人发了一下“脚程银”,这才让抚标营的数百兵丁踏实上路。

  数日之后,颜继祖冒着寒风回到了济南府城,将刘衍提出的消息转告了陈新甲的家人,并且为其安排车马,送出了城池。

  转眼又过了十来日,那家人抵达京师,陈新甲得知刘衍提出的条件,顿时怒不可遏:“一介武夫,也敢与我提条件!”

  “来人!准备车马,我要去见周阁老。”

  “是。”

  “等等!”

  随即陈新甲拦住了仆人,心中思量了起来:“这两个条件其实也不是不能办,反正青州府与莱州府的赈济钱粮就欠着,正好可以冲抵三年的赋税,给两府百姓免去。如此说,圣上肯定会同意的。”

  “至于那一千造船工匠,也可以从天津卫调集。现在天津卫那边的船厂早就破败,众多工匠以修理渔船为生,甚至是沿街乞讨,将他们调往青莱镇,也算是一件功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