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29节(2 / 2)

  这些壕沟陷阱,还都是不规则的,在各个坡地间呈之字形,使得各处坡地极为难行。若以盾车掩护进攻,则哪个方向都无法顺利推进,不挖开前面无数矮墙,不填好无数壕沟,就别想逼到前面去。而如果清军真的这么做了,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看着伪装巧妙,却又深深令人恐惧的壕沟,还有下面的尖锐木刺,除了杨国柱之外,便骄狂若蓟镇总兵白广恩,都下意识离刘衍远一些,这家伙,太阴毒了,麾下也都什么人?这种鬼点子也想出,不是人啊。

  吴三桂更是饶有深意的看向刘衍,自问这种防线,就算自己想破脑袋都是设计不出来的。

  随后众人便看到了许多可以通行的通道,大概有十条通道,各宽差不多二十步左右,从山下直达山腰处,没有任何障碍,方便敌人进攻,也使他们蜂拥挤成一团,成为后方鸟铳手的绝佳目标。

  而青莱镇新军将士展开反击,也可以从这些通道冲出来,作用很大。

  此时众人心中已经大受震撼,而这些布置却只是第一道防线而已。当众人到达第一道矮墙前面时,就见前面忽然陡峭了许多,可以看出该段山坡明显被改造过,沿着山体从北到东,从南到西,全部削成斜坡形。

  在斜坡之上,一道不高的矮墙耸立,约只到各人胸口处,不过却夯筑得非常厚实,矮墙后的士兵,可以依托矮墙对前方的目标进行射击。

  连斜坡带矮墙,该墙事实高约二丈,矮墙前有一道深深的大壕沟,前又有两道小壕沟环绕。大壕沟深一丈,宽一丈,小壕沟深半丈,宽半丈,壕下皆置尖利木刺,木刺前端用火烤过,尖硬无比。

  三道壕沟间隔二步,之间的平地上,都是层层置放狼牙怪石般的拒马鹿砦,上面尖利的倒刺,有若要择人而噬。

  前日刘衍说每三道矮墙壕沟为一道防线,清军每攻一道矮墙,便要面对上下三道火力猛烈打击,当时洪承畴等人还想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个打击法。

  此时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看着眼前的防线,终于明白了刘衍的意思。

  就见该道矮墙不远后又有一道斜波,斜坡上有墙。随后又有斜坡,又有矮墙。三道矮墙,顺着山势,一道比一道高,一波波耸立在众人眼前。

  看着三道斜坡矮墙,众人算明白了什么叫上下三道,立体式火力打击。

  此时青莱镇新军前己将士经入驻弘螺山,看他们已经分部进驻到三道防线各处,洪承畴等人已经可以想象,当新军将士从三道矮墙同时射击的时候,进攻的清军将会是何等的惨状。

  此时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对刘衍的这套防线非常推崇。东协总兵曹变蛟与前屯卫总兵王廷臣更是兴奋,二人一番盘算,随即便向刘衍讨教了一番,刘衍当即答应派人前往五道岭,指导二人部下修筑防线,曹变蛟、王廷臣大喜,对刘衍再三感谢。

  洪承畴也对刘衍称赞不已,甚至将刘衍赞为军中防御第一人,刘衍笑着领下,其余众人都是眼红不已。

  随后众人由通道进入后方,往右面走了数步,进入第二道矮墙,又往左面走了十数步,进入第三道矮墙之后,这是一处较为平缓的坡地,约有数十步之宽。

  在这里已经有了许多的营帐,在营帐的四周还堆放了许多装满泥土的麻袋,垒成了半人高的墙体,以阻挡清军可能的炮击。这里是作为前营士兵的屯兵及休息之处,所以防御工事也不可缺少。

  看着那些麻袋,洪承畴说道:“这些就是刘总兵说起过,可以防止奴贼炮击的东西?”

  “正是。”

  随即刘衍又简单的解释了一下,众人也都记在心中,暗道回去之后也要准备一些备用。

  众人继续行进,坡地后方又是壕沟矮墙,与先前防线一样。如此连续三道之后,快到山顶时,众人看到一个正在修建的炮台,炮台建在山石凸出处,四周视野开阔,从这里可以俯瞰全山,料想在这里开炮,定可以有效对山脚,或是平川处的敌人压制轰击。

  随后众人到了山顶,弘螺山山顶颇宽颇长,还有些起伏,由几个小山岭合成,所以称为弘螺山。在这里,围绕火路墩前后,众多的青莱镇新军前营战士,正在忙碌地建造城寨。

  这处城寨的寨墙、寨门、居所,基本上都是用大块坚固的山石修砌,寨墙也是凹凹凸凸的,每隔一段距离,还在修建塔楼,料想必形成交叉火力多重打击。

  不过这个工程浩大,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工的,好在前方防线建成,后方的城寨,就可以从容不迫了。

  主寨之内,还将建许多粮仓,弘螺山这里本就是明军的屯粮之地,洪承畴见状也很高兴,随即命监军张若麒再运几批粮草过来,这里防线坚固,可以尽可能多的囤积粮食,自当万无一失。

  张若麒也是点头赞同,随即便对身边众人吩咐了起来。

  众人最后又到山的东北处,那边同样有多道矮墙壕沟,顺着河流蜿蜒到山的西北面。而西北面则依地势,砌了数道石墙。

  当众人看完弘螺山防线之后,不管是洪承畴、张若麒,还是吴三桂、杨国柱等总兵官,众人都一致认为此地固若金汤。有弘螺山防线在,大军后路当万无一失。

  次日,洪承畴率主力大军回营,准备开拔。而曹变蛟、王廷臣也率部上了五道岭,同时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协同总巡立功参将窦承烈、杏山路副将郑一麟诸人,率领辽东守军二万余,分兵驻守在杏山堡、大兴堡、东青堡内外周边,与弘螺山的青莱镇新军前营将士一起,为入援大军守住后路。

  曹变蛟、王廷臣二人在五道岭同样征集大量的民夫军壮挖壕筑墙,依地形地势,仿效弘螺山之举。

  此时清军斥候也开始出现在五道岭、弘螺山一带探查,不过新军前营与两镇夜不收都很得力,将清军斥候陆续赶走,双方很是交手了一番。

  与此同时,在大营中的洪承畴也收到各部急报,得知奴贼主力在离五道岭十几里的女儿河北岸,似乎也在大兴土木。

  当日,蓟辽总督洪承畴、监军张若麒、监军马绍愉,随同青莱镇总兵官刘衍、宣府镇总兵官杨国柱、大同镇总兵官王朴、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关镇总兵官马科、蓟镇总兵白广恩、密云镇总兵官唐通整军出发,各部大军步骑炮军交加,浩浩荡荡逼向松山一带,经由松山前往锦州城驰援。

  待到明军各部开出大营,各自列阵有序向北进发,明军军容极盛,连此时身在松山的山西总兵李辅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在内,一共有大军二十一万之众,如同红色浪潮似乎直达天边。

第三百三十一章 鞑虏齐聚

  就在洪承畴率领二十一万明军主力北上松山的同时,乳峰山这边也是旌旗招展,清军各旗旗主、奴酋也纷纷赶到这里汇集。

  乳峰山之名源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当年老奴努尔哈赤逃难,逃到乳峰山峰顶一块巨石上,连困带累睡着,而这块巨石传闻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

  因此,满清入关后,便将这块巨石命名罕王殿,乳峰山就成罕王殿山了。好好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愣是因为老奴睡了一觉,就被活生生的玷污了。

  乳峰山由无数大小丘陵山岭合成,面朝锦州一面大多地势平缓,面对松山一面,则是山岭起伏、丘陵不断,不过快到主峰处,山势却略显陡峭,且岭前多荒草山石,只可行精锐步兵,骑军与战车是上不去的。

  此时乳峰山东侧数百米的山脊上,女娲补天处三块险峻的巨石耸立,有若擎天柱般傲然不倒。

  在巨石旁,一杆高大的黄龙大伞高高撑起,大伞下,皇太极驱动着非常肥胖的身体站在山顶,正向远处眺望着,再搭配着皇太极那黝黑、长满胡须的脸庞,当真是如同野猪皮一般,生动而又形象。

  在黄龙大伞的旁边,一众满清贵族、满蒙八旗旗主、固山额真、贝勒王爷不等恭敬的站着,众人在烈日爆晒下,已经全都汗流浃背,衣服都已经全部湿透,但是此时众人却都一动不动,也如同皇太极一样,朝着山顶下面眺望。

  而沿着山脊处,又布满了满清精锐的巴牙喇营鞑子兵与葛布什贤鞑子兵,这些精锐士兵全都身披三层重甲,即便是在烈日之下,也是一动不动,如同一座座铁甲雕塑一般,与周围猎猎作响的旌旗一起,给乳峰山平添了几分萧杀之气。

  皇太极看着山下许久,忽然问道:“洪承畴、刘衍等明军各部,从杏山方向进军了吗?”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急忙出列,来到皇太极身旁跪下,回答道:“启禀皇上,洪承畴各部已经出发。根据哨骑回报,明国兵威极盛,二十余万大军步、骑、炮交加,来者不善!”

  皇太极此时松了一口气,明军主力终于来了,万般准备就是为了这一天,只要将洪承畴所部击败,明国就是待宰的羔羊,大清终将天下无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