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187节(1 / 2)

  “两套短打、两套长袖,这是作训服,就是日常操练穿的,这两套鸳鸯战袄是军服,大军出征、重大事项集结的时候,必须要穿!”

  “两床冬季被褥,两床夏季被褥,必须保证清洁,冬季每半月浆洗一次,夏季每三天浆洗一次,否则军法从事!”

  “绑腿两副、军靴两双,革带、水葫芦、腰带、药囊等物,也要一一清点好。”

  “这是你的腰牌,你被分在后营左总左哨右旗四队,拿着你的腰牌去那边,你的队长会带你去营房。”

  沈文抱着这么多的东西,虽然很重也很多,但是心中却乐开了花。

  先不说那棉被和毛巾,都是自家从没用过的上好棉花和棉布制成的,就说海盐,谁家舍得用上好的海盐洗漱?平常百姓连吃都舍不得,更别说刷牙了!

  “这新军真是来对了!”

  此时沈文心中激动不已,有这样的好待遇,即便上官让自己去死,也心甘情愿了。

  随后沈文随着自己的队长来到营房,认识了一众同袍,也听队长讲解了军中的注意事项。

  “接下来,你们这几个新兵要在三天之内,将新军军纪全部背下来,谁背不下来,直接收拾东西滚蛋,发下的物品一律收回。”

  “军中军纪必须严守,每日会有镇抚官带人巡视,发现违纪者,严惩不贷……”

  沈文听着一条条规矩,火热的心也逐渐冷却了下来:“也许新军的生活不光有好处拿,也要付出不小的努力啊!”

第二百七十二章 思良将

  就在刘衍大举扩军的时候,南方战事也再起波澜。

  早在崇祯十二年五月的时候,张献忠率部在谷城再度叛乱,很快就打垮了守备谷城的明军,杀了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拆毁城垣,劫库纵囚。监军道张大经和马廷宝、徐起祚被迫投降。

  张献忠率部离开谷城的时候,把官府上下大小官员向他索贿的名单、数字和时间,都详细地写在城内外的墙壁上,由此让周边百姓愤慨不已,张献忠趁机扩大兵力,拉起了一支将近十万人的队伍。

  张献忠再次反叛的时候,罗汝才、马守应部也起而响应,并到谷城与张献忠部会合。同一时间隐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流贼大军的烽火刚刚趋于熄灭,便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燃烧起来。

  督师熊文灿得知流贼大军再起的消息,立即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

  张献忠将大军埋伏在房县以西的罗猴山,张网布阵,并派出一支队伍佯攻败退,引诱明军入山。待到明军大部进入山中,张献忠与张定国、张可望、张文秀、张能奇四个义子率伏兵展开围攻,明军一万多人全部溃散,罗岱被活捉,左良玉丢盔弃甲伏鞍而逃,连军符印信也丢失了。

  崇祯帝收到战报愤怒不已,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灿的职,并派锦衣卫予以逮杀;同时左良玉降三级,命其带罪随军立功。

  接着,崇祯帝改派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前往湖南战场督师,总督以下并听节制,再次展开对流贼大军的大规模围剿。

  杨嗣昌虽然精于党政,但也算是颇具才干的,一到襄阳,就抛出他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

  杨嗣昌准备会师十万,并檄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冲要,主要任务是全力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两部流贼大军。

  起初,张献忠不了解情况,接连失利,非常被动。在张定国的建议下,不断派出细作打探情报,摸清了明军的底细,张献忠便派人说服罗汝才两军联合。

  然后张献忠率领大军以"以走制敌"、"避实击虚"、出没无常的战术对付明军。同时,张献忠加强了情报工作,派出很多机灵的军士扮成商人小贩,四处探听消息。老百姓也常把明军的动向告诉流贼大军,还常给张献忠的队伍做向导。

  因此,张献忠所部每每都能及时掌握敌情,迅速采取相应的战略,打得明军措手不及。然后又迅速转移,使明军摸不清流贼大军的去向,难以展开追击。

  如此几轮下来,明军各部不是扑空,就是遭到埋伏而损兵折将。但是,流贼大军被困在明军的包围圈里非常不利,随时都有被围歼的危险。为此,张献忠认为必须彻底粉碎明军的围剿计划,跳出圈外去作战,才能更有力地打击明军。

  于是张献忠与张定国、张可望、张文秀、张能奇四个义子商议过后,便决定全军不惜代价冲出明军包围,向四川方向转战。

  经过这几个月的交手,杨嗣昌眼见各部明军难堪大用,用现在手中的兵马不可能完成歼灭流贼大军的任务,这种十几万人马的大会战,手中没有一两支精兵坐镇是不行的,弄不好自己也会落得熊文灿那样的下场。

  于是杨嗣昌便想到在巨鹿之战、济南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刘衍,想征调刘衍部过来助战。

  不过杨嗣昌老谋深算,知道刘衍是自己死对头卢象升的部下,二人的关系还很不一般,贸然向朝廷上书征调,在杨嗣昌看来,卢象升肯定会从中阻挠。

  而且刘衍也不一定愿意劳师远征,到时候即便来了,也是出工不出力,自己还是一样难干。

  于是杨嗣昌先是派了心腹赶往即墨营城,将自己的一封亲笔信带给刘衍,准备先私下里和刘衍接触一下。

  八天之后,即墨营城。

  刘衍见到了来人,只见一个身材瘦高但是很精干的汉子站在堂上,一身的短打,浑身上下都是汗水,好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

  “你是何人?要见本将军所为何事?”

  刘衍虽然已经通过名帖知道了,但还是又问了一遍。

  只见那汉子抱拳说道:“兵部尚书杨阁老府中门客,鄙人姓章名环,奉杨阁老之命,前来送一封书信。”

  刘衍见那章环说话不卑不亢,对其也有了一丝好感,挥了挥手,身旁的苗绍过去接过书信,转呈给刘衍。

  刘衍当面打开,只见书信中字迹龙飞凤舞,不说杨嗣昌的人品如何,这书法造诣却是非常高的。

  在书信中,杨嗣昌先是盛赞了刘衍屡立战功,麾下将士也尽是虎贲之士,甚至称赞刘衍为大明自戚少保之后,又一擎天柱!

  对此刘衍只是一笑而过,对于这些东林党出身的大臣,刘衍心中没有多少好感,他们说出来的话,也没有多少可信度。

  接着往下看,杨嗣昌在信中介绍了湖南战事的情况,此时明军虽然看似已经包围了张献忠所部,但是实际上却非常被动,一直被流贼大军掐着鼻子走,战局随时可能逆转,所以杨嗣昌希望刘衍以大局出发,在收到朝廷调令的时候,尽快率部南下支援。

  看完书信,刘衍陷入了沉思。

  现在新军的扩编事宜刚刚开展,各营的兵员和兵备虽然全部到位了,但是后续的补给,各营新兵的操练都没有完成,现在新军的整体战力下滑严重,在这个时候出兵,刘衍是非常抵触的。

  而且从山东到湖南,大军奔袭两千多里,钱粮谁出?沿途补给能否保证?到了战场上,友军是否给力,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刘衍当即将书信收起了,面无表情的看着章环,说道:“事情我知道了,你可以走了。”

  却不想章环一动未动,说道:“大人,杨阁老还有几句话让我转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