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15节(2 / 2)

  那工匠头人在制做水车的同时,同时派出了几个年轻的工匠,到西通渠连接南河的交汇处去,以便选取安装水车的位置。同时沿着水车靠河一带,还需要用石料砌出一个深深的水槽,这些,仅靠那几个工匠是忙不过来的,刘衍都是提供人力帮忙。

  在忙着建江南大水车的同时,刘衍同时要求工匠头人抽出匠工,为自己开始造那种灌井使用的水车,暂时造五架左右。这灌井当然不可能用人力提水,必需建水车引水,而且还需要使用畜力,到时刘衍又要去买几头骡子了。

  这种灌井水车的难度比大水车小得多,只用了两天时间,那五架灌井水车也是造好了。

  刘衍看过这种灌井水车,其实算是一种改进型的龙骨水车,造价在十余两,引水后最大极限可以灌田二十余亩。

  刘衍其实心中有一种更高效率的引水水车,那便是后世的管链水车,又称“解放式水车”,由机架、锥形齿轮、链轮、链条、圆皮钱、水管和牵引杆等组成,同样由畜力带动。

  不过这种水车技术含量大,那齿轮、链轮、链条几部分就非常难造,而且需要铁料多,耗费大,还是用这种大明灌井水车慢慢引吧。

  随后刘衍便想起了墩内水井之事,于是便让工匠头人再派人去大盘墩内,看看能不能打一口水井。

  经过两名工匠的勘查,最终在大盘墩外面,大门东侧十几步的一处洼地定了下来,随后便开始取土打井。

  为保护水井,刘衍不但要求全井以砖井所砌,还要在上面建井亭以蔽风雨,又在井旁设辘轳以便提水。那些工匠都是一一答应下来。

  其实论起灌溉,最好的办法还是修渠建池。在大明太平年节,北地一些村庄,除了水渠外,几乎每村每堡都有一个到二个水池,用于解决人畜日常用水,甚至是生活用水。

  不过建渠修池用费多,工程大,就算开凿一个村庄用水的水池,有时甚至要修造几年,耗资几千两银子才能完成,而且每年的清淤淘池都不是笔小数目。

  一想到这里,刘衍便什么心思都没了,还是井灌投资小,收益大,慢慢挖井建水车吧。

  经过努力,四天后,这架江南大水车终于造好,体型庞大,高达十余米,竖立在河槽边显得非常的壮观。

  当这天水车开动时,河边可说是人山人海,不但大盘墩的军户们倾巢出动,就是附近的火路墩、屯堡,甚至是王家庄的军民都是闻风赶来观看。

  在众人的屏气敛息中,几个工匠将河槽边的闸门抽开,立时水车的篾织轮叶在河水的冲击下慢慢转动起来,庞大的水车越转越快,哗哗的声响,轮叶上的竹筒不断将水倒入岸边的西通渠中,河水便不断向前流去。

  一片欢呼中,以工匠头人为首的一帮工匠都是感慨,有几人还双目含满泪花。或许这架江南大水车是他们这辈子最出色的作品了。

  此后,这架大水车便成为大盘墩的一个奇观,往后人谈到大盘墩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这架大水车。

  紧接着又过了两天,大盘墩外的水井也打成了,这种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当然也跟刘衍洒下银子有关,所有的用砖都是直接采买,而不是就地烧制,这就省去了一大半的时间。

  该井深约十余丈,井水较浅水质较好,井底铺以细沙,井壁用青石修砌,外面围以碎石。当第一桶水拉上来时,一时间周边围观的军户们欢声雷动,再品尝一下,井水清洌甘甜,远远甲于他堡。

  众军户们喜笑颜开,特别是一些加入军户的外地流民们,很多人曾一辈子困于饮水之苦,见到这么好的水,许多人都是流下泪来。

  人群中,刘衍自然是非常高兴,在回到大盘墩后,他慷慨地支付了那帮工匠们的工钱

  就在这时刘衍接到王炆镇派人来的紧急通知,防守官章海林大人,今日将来大盘墩视察。

第二十五章 防守官章海林

  夏河寨前千户所的防守官是千户官,这已经是现阶段刘衍所能接触到的最大上官了,防守官章海林前来视察,这件事非同小可。

  前来给刘衍送心的不是别人,乃是管队官王炆镇。

  王炆镇带着贾洪雨和两名家丁一路策马赶来,几人都已经是大汗淋漓,见到刘衍之后顾不上寒暄,王炆镇直接拉着刘衍进了屋,一上来就说了此事,然后问道:“刘总旗你给我交个底,大盘墩的军屯进展事情是怎样的,防守官章大人过来之前,我心里必须有个底!”

  刘衍先是一愣,然后便笑了起来。

  此时大明各地屯军众多,如果按照纸面上的数据来看,大明各地肯定是不会缺粮的,甚至每年还应该积攒下数量巨大的存粮,各地也不应该再出现饥荒。

  可是真视情况又是怎样的?

  这些报给上官的军屯数据中,普遍都有着极大的水分,明明只有一千亩耕地,但是报给上官之后,却可以写成一千五百亩。

  明明每年劳作下来只能攒下几百斤口粮,甚至是因为土地贫瘠、人力不足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可是报给上官的时候,却又变成了大丰收,各地谷仓皆满。

  王炆镇正是知道此时大明的这些弊病,所以在将大盘墩实行军屯的事情上报给夏河寨前千户所的时候,还是谨慎了一些,只是将刘衍报过来的数据加了一成虚数而已。

  此时刘衍看着焦急的王炆镇,笑着说道:“管队大人稍安勿躁,我大盘墩的军屯可是实打实的事情,所有报给管队大人的数据都是实数,没有半点虚假和水分。”

  王炆镇显然是不相信的,一旁的贾洪雨低声说道:“我说兄弟,这屋内只有咱们三人,你实话实说,这样我和管队大人才能帮着你遮掩过去。”

  刘衍不禁哑然失笑,说道:“我所说句句实话,我刘衍既然主动站出来做军屯,目的就是上为管队大人解忧,下为墩军兄弟争些钱粮,也犯不上弄些虚数出来。”

  眼见刘衍所言不像是虚假的,王炆镇和贾洪雨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不过王炆镇还是提出要去军屯上看一看,刘衍也欣然答应,带着二人直接奔了西通渠那边的军屯。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在刘衍将大盘墩的屯顷文册上缴报备后,收到了王家庄管队官王炆镇上报数据的章海林就非常惊讶,当时就想着去大盘墩视察一下,看看刘衍的屯堡成果到底是不是真的。过后由于事务繁多,一直到了今日,他才带着人前来。

  防守官章海林一行很是浩大,除了数十名护卫家丁之外,夏河寨前千户所管理所内屯田的百户荀扈也跟了过来,连带着一些千户所内的大小官吏、随从,这一行人马足有将近一百人之众。

  在大队人马经过王家庄的时候,管队官王炆镇等人早就等候多时了,纷纷上前拜见防守官章海林,章海林淡淡一笑,勉励了众人几句,便让众人陪伴在旁,一起前往大盘墩视察。

  待到众人到了大盘墩的时候,只见刘衍带着陈勋、王越、苗绍、许铭,还有张义、汪博等墩军已经在堡外聚集,纷纷迎接章海林一行。

  此时章海林仍是穿着一身的千户官服,腰间佩着麒麟铜牌,他骑在一匹膘肥大马上,不过刘衍注意到章海林似乎有些病容,像是没有休息好一般,脸色有些苍白。

  不过章海林下马之后先是慰问了大盘墩众人,其举止仍然沉稳,眼神仍然锐利,刘衍观之也没有多想什么,只是恭敬的拱手说道:“防守大人莅临大盘墩,卑职以及大盘墩上下激动不已,请大人移步,由卑职为大人引路。”

  章海林淡淡一笑点头答应,便在刘衍的带领下进入了大盘墩。

  章海林等人逐一参观了墩内的营房、粮仓、草料场、武库几处地方,当然肥皂工坊的那间屋子此时已经上了锁,并且被刘衍用木柴堆给挡住了房门。

  虽然这些设施都很陈旧,甚至有几处都能看出是后来修补过的痕迹,但是却无一例外全都整齐划一,墩内的卫生也非常干净,这样的情况在整个夏河寨前千户所都是极为罕见的,章海林一行人见了都是点头赞赏。

  看他们赞许的样子,刘衍等人当然也是心下自豪。而王炆镇和贾洪雨则是心中大定,跟在章海林的身后还不时说上几句,为刘衍的政绩“添砖加瓦”。王炆镇和贾洪雨心中都非常清楚,只有刘衍顺利过关,甚至是得到章海林的赞赏,二人自己也能连带着受到上官的赏识,现在二人与刘衍是相互一体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