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仙师授艺 134(1 / 2)

三人商量了一通对付河野的办法,闭目师父听说秦时月要走,又看燕自立为人忠厚,功夫也不错,便向他们演示了一套拳法。只见他行拳完全不像通常的那样刚猛快捷,而是像病夫一样绵软无力,跟盲人摸象相差无几。

秦时月问:“师父,这有点像您上次教我的云拳。”

闭目师父说:“是一体的。只是上次教的是基本功,动作少,招式也相应简单,用以通经络。这次教的完整的拳架,久练不仅可通经络,亦可用于实战。”

燕自立练惯了叱咤风云的刚猛拳法,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软绵绵的拳,诧异地问:“师父,这拳如此绵软,用来健身养性还差不多,能打人么?”

闭目师父也不回答,让他与时月一起向他进攻。两人先是象征性地轮番进攻,后来动了真格,也都被师父一一轻松化解。再后来,两个人一起进攻,也占不到一丝便宜,方知此拳通神,只是不明就里。

闭目师父告诉他们,这是武当山一位云游道士教给他的,称“祖师拳”,说是他们的前辈根据伏羲、黄帝、周文王等人的阴阳五行原理,精研张三丰祖师的《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着作,并根据张三丰祖师所创之“十三势软手”进行演绎生发而成,此后与绵拳、戚家拳等一起,成为太极拳的母拳。

此拳步法重阴阳,手法走圆弧,练时全身松沉,以意领气,意与气合。整个行拳过程,皆着意顶天立地,气达天边,无论推拉分合,均在天边云端进行,手心与天地之气相接。

秦时月的悟性极高,加上每日练功,又有此前练“十三势软手”和云拳基本功的基础,故体验颇深,所以对放松有助于经脉畅通一说绝无异议,但对“祖师拳”的技击作用却有所怀疑。

他问闭目师父:“少林、南拳等诸拳种,都求刚,求猛,求快,追求劲力通达,排山倒海,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白蛇吐信,可这“祖师拳”练久了,肌肉会不会越来越松?虽说养生功能是具备了,但技击的作用不会弱化么?”

燕自立听了,也在一旁附和,表示存在同样的疑问。

闭目师父笑笑,说,这就涉及到一个力量从何处来的问题。

他启发三人,说,通常以为,劲力是靠练出来的,其实不然。你们注意过一个现象没有:一周岁以内的婴儿,手臂上几乎没有肌肉纤维,但他的抓握力惊人,有的甚至还能悬挂于床沿不掉下来。

请问,他们的力量来自肌肉吗?显然不是。那来自哪里?气。气来自哪里?意。

也就是说,人的发力过程,是一个意到、气到、劲到的过程,是一种整劲,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肌肉收缩的结果。

如果需要依靠肌肉才能发力,那么,老人与小孩又哪来的力量?而事实情况是,功夫大家,哪怕年事再高,看似瘦弱不堪,依然能够于瞬间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这一现象,靠肌肉是解释不通的。

闭目师父看了看身边的柱子,上面挂着一只布袋。他将袋摘下,把里面的山核桃倒一些在树段拼成的案几上,然后拣起一颗,食指、拇指轻轻一捏,核桃就碎成了数瓣。连捏10颗,请大家品尝。

秦时月与燕自立好奇,也拿来捏,却哪里有反应?山核桃在自己手里坚硬如铁。

闭目师父见了,笑笑,再取出几颗山核桃,排于案上,拎起食指一击,山核桃就碎了,然后含笑看着秦时月。

秦时月和燕自立用食指、中指并拢去敲,甚至用拳头,都无法将山核桃敲开。

闭目师父再让大家看他的手,单薄纤瘦,跟普通的书生没有什么两样。

而燕自立的手,由于常打沙包,常干农活,厚实粗壮,手指更是粗得跟红萝卜类似。

秦时月的手臂,也由于长年练功而分外壮实。由于击打沙袋和长期用拳头做俯卧撑,指关节正面都结成了硬茧。

“大家明白了没有?看肌肉,你们都比我发达;看手臂,你们都比我粗壮。因此,就肌肉的强度与硬度来讲,你们都要远远超过我。而事实呢?你们的力量远不如我。 这是力量并非来自肌肉的一个有力证明。”闭目师父说。

他再伸出手指比给大家看,说:“你们再看,这两根手指很平常,也没多少肌肉,更比不上你们的手指健壮,但为什么它们能够捏碎核桃,而你们的手指不能?”

“非手指也,气也。”时月说。

“对了。这就是意生气,气生劲的结果。”闭目师父欣赏地看着时月说。

小薯不停地搓着食指和大拇指,歪着脑袋琢磨着。

闭目师父说:“心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力到。这是一个过程,操之过急没有,需要依靠长期的训练。打通全身的经络,就可以调动全身的气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