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神僧庙 125(1 / 2)

话说这无尘在永王山妙智寺安顿下来后,表面上每天礼佛念经、参禅打坐、出坡劳作,做出六祖慧能一般的苦修模样,表现得十分虔诚,实际上心怀鬼胎,暗地里寻宝觅藏,在壶溪两岸到处转悠。

无尘和尚来中国前就接受过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化培训,来了后又十分注重学习和吸收,很快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在中国古文化方面,他的修养早已远远超越普通的中国人,甚至是普通的读书人。

他想,李煜自号中隐、中峰隐者、石莲居士,死后又偏偏葬在了石莲峰下的钟石塔,这难道仅仅会是巧合?说不定他生前就来过这里。

对了,史载李煜的祖先李重耳就葬在这一带。那么做皇帝的李煜来过这里,喜欢这里,以此地山峰取号,最后留下遗言叶落归根,也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李煜如此,那么,金台呢?会不会也看上了这一片大好的溪山呢?

无尘自奉命寻找《拳法指津》后,特意花了很多心血,对岳飞、周侗、金台一脉作了深入的研究。

这一研究,让他大吃一惊,金台一脉,几乎全是中国历史特别是军事史、武术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哦。

岳飞是个神人,不仅武功盖世,连诗词、书法都是超凡绝尘。他的《满江红》词,慷慨激昂,有气吞万里之势。连其书法,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由此,无尘和尚对岳飞的师祖金台——这位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

既然连远在金陵,吟诗作赋风花雪月的皇帝都能找到这里,何况家乡就在附近,擅长骑射和搏杀的英雄呢?金台生前到过这里的概率就更高了。

金台的老家就在稠州(古称乌伤)佛堂,离此也就一百多里,路途不远。

再是古时候,甑山、壶溪一带寺院众多,并且有山水之利,环境清幽,很容易吸引看破红尘的金台。

金台从小就在稠州佛塘村的寺院玩耍,也在那里被蛋子僧收为徒弟,初次接触到功夫,打下了基本功。后来又跟河北田七、红云法师等学艺,可谓从小就跟佛门结缘,历经坎坷后心灰意冷,归隐佛门,寄情佛学,原是很自然的事。

何况金台本就不爱金银,不贪女色,不图名利,那在奸臣蔡京等人的迫害之下,遁入空门,实在是最为相宜的。

但其家乡的寺院,如小时候频繁进出的法惠禅院和双林寺,显然无法为他提供安全的隐身场所,也无法让他的身心得到安宁,所以自然只能投身异地。

再说,这些年来,河野以开药店为名,侦查了秦梦的许多地方,当然也包括寺庙和道观,但地域基本上局限在江北。

哑巴后觉认识无尘后,却极力劝他将侦查的重心放到江南,将隐蔽于高山之上的永王山妙智寺作为其实施“落樱”计划的据点。

后觉的建议,让无尘如梦初醒,意识到这些年之所以在江北无所建树,原来是重点搞错了,趁此机会,赶快调整,于是立刻行动,再一次如法炮制,靠着手中的光洋,敲开了妙智寺的大门,得到了真定方丈的信任。

站稳脚跟之后,他就从妙智寺出发,开始地毯式地搜寻金台遗墨。

他首先探访了位于壶肚永王山脚的万春寺等寺院,再去访了壶颈石莲峰上的神僧庙。

在神僧庙,他终于嗅到了金台的气息。

那个叫遍慈的住持,捧着无尘给他的两块袁大头,把无尘引到自己的卧室,然后从樟木箱底翻出一本发黄的书。无尘一看,眼球都差点鼓出来了,双目顿时睛光灼灼。

那是一本《金台拳谱》,内含三套拳法——八卦拳、猴拳、降妖拳!

遍慈告诉无尘,听师父说,另有一部分当年遗失了,叫《拳法指津》,讲的是金台的练功体会,属于心法。

心法当然要远远高于拳法啊,却遗失了,无尘心疼得连连跺脚。

“不过,即使是这《金台拳谱》,也仅仅是手抄本,不是原件。”住持遍慈的一句话,让无尘的心凉了一半。

“那原件去了哪里?”无尘急切地问。

遍慈狡黠地看着无尘,故意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欲说还休。

无尘从口袋里又掏出一叠美元,往他手心里一拍。

“喏,在那上面,”遍慈带着无尘出了庙门,往左前方一座山峰一指,说,据庙志记载,金台临终前“携书跃麂壑,消彼石莲峰”,故此推断金台圆寂在石莲峰的石洞里,《金台拳谱》真迹和《拳法指津》也应该是在那里。

正是雨霁时分,无尘看过去,那石莲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如石莲盛开在云天之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