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摇身一变 123(1 / 2)

二月五号元宵节以后,一场大雪降临秦梦古邑,将云龙江两岸的山山水水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

这是十多年来最大的一场雪,平原的积雪超过二十厘米,山区就不好说了。

这样的天气,除了猎人,一般是不会进山的。

上午十点钟左右,一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牵着马,跋涉在壶溪东岸。

中年男子过了金刚潭、木塔潭等地,就见前有巨石凌空,如钟桶悬挂。上有一峰,状若莲花盛放。一问村人,原来分别是钟石塔和石莲峰。

男子自称姓赵,是省地矿局的工程师,前来考察壶溪的地理,说省里有意在壶溪流域修筑水库,正在考察选址。说完,老赵掏出一叠法币,请一村民作登山向导。

两人一边向钟石塔攀登,一边闲聊。

工程师老赵对这里的山水特别欣赏,不停地问这问那。

后来他就将话题引到姓氏身上,说:“刚才看到指路石上写的是石莲二字,请问是村子的名字吗?还见到路边有座李氏宗祠。这里的李氏村民是谁的后代?飞将军李广么?”

村民说:“前头是石莲村。不过,村民是皇帝的后代。”

“这么厉害啊?李世民的?”

“不是。我在家谱上看到过,那个字我不认识,只记得是个火字旁的,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哦,那可能是李煜吧,是南唐后主,五代十国时候的。隋唐以后,还有个后唐。梁、唐、晋、汉、周,五代,但前面都要加一个‘后’字,以别于先前同名的朝代,听到过吗?”老赵说。

“没有啊,我们务农种田的,又没条件读书,哪里知道唐朝还有前唐后唐的,实话实说,也不怕难为情了。”

“是的,唐有前后,晋、汉、周也一样啊。中国历史太长,朝代名称复杂,哈哈。”工程师笑笑,说。

“崤个吗?弄得那么复杂,窝啦老百姓哪里还搞得清楚!”村民瞪大眼睛说,明显是在嘲笑那些皇帝,什么名字不好取,为什么一定要取跟前朝一样的名字?

“崤”只是取其音。“崤个吗”在这里是“傻的吗”的意思,表示反问与不屑。

“窝啦”是自称,相当于百花谷、窄流等地的“俺的”,葛城的“吾的”,杭嘉湖一带的“吾啦”,是“我们”之意,只是音调、音律有所不同。

工程师说:“但你们的李煜皇帝不傻。相反,他是个文人皇帝,诗词写得一流,有千古第一词帝之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写的。”

“真的吗?这话写得有味道,我们老百姓都听得懂,好像是愁煞了,是不是?”

“是啊,愁煞。亡国了,坐牢了,美酒、美女,宫殿、珠宝都没有了,连自由都没有了,能不愁么?沉迷于花前月下,却将朝政荒废,教训啊!”

村民听了,说:“是啊,那叫不务正业!就像我们农民种田,如果光顾了抲鱼抲泥鳅,田里稗草成片也不去拔,哪里还会有收成?到时吃西北风去啊?”

“也不止你们祖先。中国历史上,这类教训多了。像宋朝的钦宗、徽宗,沉迷于书画,明朝有个皇帝整天做木匠,都是玩物丧志,丢了江山社稷。”

“客人厉害!侬这么懂事,这江山要是交给侬坐就好了,”村民敬佩地看着他,手一指,说,“到了,前面就是他的墓。”

矮草丛中,赫然耸立着一座巨墓,可惜墓碑之类都已不见,只剩下几只石羊、石马蹲伏在草丛里。

工程师老赵见了,不动声色地取出相机进行拍照。一通忙碌后,他说肚子饿了,让村民先下去喂马,顺便帮他准备一下中饭。

村民走后,他迅速勘察周围的地形,寻找其他古墓的蛛丝马迹,一边用手中的洛阳铲这里戳戳,那里铲铲,以观察地下泥土的成色,判断其年代。

这个铲子,由于在头上套了一顶塑料帽子,伪装成登山杖,一般人根本发现不了。其实,它是一种专业的盗墓工具。

在老赵看来,李煜死时才41岁,时为公元978年,距今已一千多年,墓况哪能如此完好?即使后代为他迁葬秦梦,有专人看管,也无法保存得这样规整。

岁月的沧桑感,是造化留下的印记,是无法制造和复原的,不管是人,还是物体。

眼前的古墓,里面埋的八成是另一名达官贵人,年代估计是清代或民国吧。

所以,要想知道李皇帝的寝宫,恐怕得费许多的周折。

只是老赵此行的目标,并非李煜墓。

这李墓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找起来都这么难,那要寻找其他传说中的古墓,岂不是难上加难?要寻找连传说中都语焉不详或根本就没有提到过的古墓,不更是难比登天?

看着眼前的重峦叠嶂,老赵犯难了。

他要找的,是金台的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