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正风 80(1 / 2)

的事。

第一件,关于大嗓门的事。

他首先肯定其直接、豪爽、粗犷等优点。

他小时生活的乡村,乡亲们就喜欢扯着大嗓门说话,粗着喉咙叫人。扎堆时聊天,说话的声音跟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高。

在保安团听到大家这样说话,他有一种回到家乡、如闻乡音的亲切感。

众人发出笑声。

但是,他话锋一转,指出任何言行须因时因地而宜,不可千篇一律、放任自流。

高声讲话,甚至像敲铜锣一样地讲话,在农村和野外,也许是好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时,也许更可以威震敌胆;但如果你在敌后从事情报工作呢?在战区司令部从事参谋工作呢?在最高统帅身边从事秘书工作呢?如果再那样将喉咙当作高音喇叭,那就是不合时宜,恐怕今天吃禁闭,明天就得卷铺盖走人了。

同样,在县级保安团,这样一个准军事机构里,也不能再像在农村和家里那样高声讲话了,要不咱保安团跟广场、菜市场、小猪市场有什么两样?

不管是机关还是其他什么单位,都要有适度的严肃感。保安团这样的准军事机构,那就更不必说了,必须杜绝大声嚷嚷,才能让人生起敬畏之心。

大家的脸上开始严肃起来。

而撇开单位性质,仅以个人的修养来讲,也应该努力改掉大嗓门。

英国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莎士比亚认为,一夜可以产生一个暴发户,但三代才能培养一名贵族。

那贵族是怎么样的?首先,他肯定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聒噪。其次,他有良好的修养、优雅的气质、得体的言行举止,等等,那些发乎内形于外的让人赏心悦目的好风采、好风度。

这种风采和风度,不是凭着位高、权重、钱多就能拥有的,也不是突击培训一下就能拥有的,而是来自长期的阅读和学习,不断的自律、自省、自我提升,不断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第二件,占公家便宜的事。

秦时月用三句话提醒和告诫大家。

第一句:“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里的话。意思是人贵慎独,没人看见也好,没人听见也好,都应该慎言慎行,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保持自己的良好德操。

为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什么?天地、鬼神。故独处并非等于无人看见。谁看见了?天知、地知、鬼神知。

有人说,哪来的鬼神,那不成迷信了吗?时月认为有,这“鬼神”,就是每个人自己,自己的灵魂与意识。

第二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讲的话。是说人要有“义”的观念,要有羞耻心,不能为了“利”而不择手段。

第三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遗诏敕后主》里面的话。意思是无论善恶,都会积少成多,由小及大,所以务必树立起谨小慎微之心、防微杜渐之心。

第三件,背后聊天、议论别人的事。

时月将它上升到误国误民和道德堕落的高度来讲了,大家一时瞪大眼睛,耳朵都拎直了。

他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唐朝杜牧《泊秦淮》诗中的名句。

诗中讲到的“后庭花”,是指南唐后主李煜谱曲的《玉树后庭花》,素来被称为亡国之音。

但时月认为,新的时代,应对“亡国之音”有新的理解。

李煜因诗酒女人亡国,早就成了过去时,但我们现在要警惕什么样的东西会亡国呢?哪里一定是妖姬所唱的靡靡之音?

他列举了几样:如果不加节制,那么,舞厅里的“蓬嚓蓬嚓”,麻将桌上的“哗啦哗啦”,餐桌上的“叮叮当当”,乃至办公室里的“嘻嘻哈哈”,都是可以成为亡国之音的。

会场上有人发出了“嘻嘻”的笑声。

谈空天会亡国,在他们想来,那是“大头天话”——太夸张了吧。

马有福的一对圆眼笑成了两条线,似乎已经在等着看挂职团长的笑话了。

时月了解他们的心思,不慌不忙地说,办公室里的“嘻嘻哈哈”会成“亡国之音”,当然是一种夸张手法。

说说笑笑,不至于误国,但却能误事。长期误事,从小事误到大事,不就是在误国么?当年有人光顾了在戏园看戏,而没让军人抵抗日军的进攻,不是丢了大片的国土么?

从这样的逻辑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一点都不夸张了。

会场里点头的人多了起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已经在告诫国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那是亡国之音。

“温泉水滑洗凝脂,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白居易《长恨歌》)那是亡国之象。

上班后嘻嘻哈哈谈空天,下班后噼哩啪啦打麻将,或者在饭店里、茶室里、洗脚店里泡上一天半天的,算不上是错,但都是耽于游乐的表现哦。

如果举国上下都如此无心无事、不思进取,那这个国家还会有希望吗?特别像今天的中国,倭乱方止,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啊!

作为党国的一分子,身上应该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啊,否则哪里对得起这身皮子?哪里对得起老百姓的供养?

一些人听了,头点得跟鸡啄米一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