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干草坡 55(1 / 2)

时月简单地吃了点饼干和维生素片的,收起帐篷,打好行装,重新往南上坡,下了铜鼓岭后,循着昨天上山的小路,继续往上攀登。

事先牛爷跟他讲过,那里有个地方叫做“香樟坞”,是向南进入甑山腹地和黄天荡一带的口子。

行不多远,右前方果然出现一片好大的古樟林,绿森森地压满了整道山梁。

这些巨樟,树围均需几个成人合抱,绿叶遮天蔽日。人一进去,就是进了森林的怀抱,几近见不到天空。

这气势,跟蜀地剑阁的古柏林好生相似,只是颜色更为苍翠。

由于心中有事,时月未作盘桓,而是径直穿过林子,在山岭间跋涉。

约莫走了一个多小时,远远的见到一座巨峰,孤零零地耸立着。

秦时月游历不少,见过各种各样的山峰,常见的是锯齿形的,或者像笔架一样的。

也见到过枪尖似的,在贵州。

还有像斧子一样的,天山的博格达峰,在新疆。

有棺材一样的,在龙虎山。

有官帽一样的,在武夷山。

还有各种生肖状的,如桂林的骆驼峰、象鼻岩,黄山的狐狸石、猴子观海石。

还有一些像人体部位或器官的,如三清山的神女峰、**峰,黄山的阳物石,龙虎山的“大地之母”,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什么奇形怪状的石头都有,就是没有见过像今天这样的,不由得细细打量。

但见这座孤峰的相对高度约有两三百米,四面均是光溜溜的绝壁,顶部有块巨岩横向突出,活像一个狼头,并且嘴巴是张开的,张嘴怒目欲扑,跟真狼一模一样。

秦时月暗想,这应该就是上次牛爷罗四向他提起过的“狼头峰”了吧?

此峰四周都是直上直下的峭壁,恐怕自造山运动以来,除了老鹰等厉害鸟儿,该没有其他活物能够上去过吧?

只是地图上并无标记。

也许是山大峰多,标不胜标了;也许是没有人到过,制图员不了解实情,遗漏了。

他在一大片荆棘与乱石之前止步。

荆棘挟裹着乱石,乱石点缀着荆棘,无路,也无处落脚,疑是到了末路穷途。

他细细观察,只见荆棘的尽头是一片起伏的茅草,当中零星点缀着一些披着藤蔓的古松。

秦时月在军校时是短跑名将,成绩在12秒以内,身体颇为轻巧。

这会面对一地的荆棘与乱石,他将裤腿扎缚之后,深吸一口气,铆足一股劲,总算跌跌撞撞地越过了百米刺蓬,但裤管有几处已被刺丛割破。

眼前是片绵延一里多地的茅草丛,一路斜下去,直到狼头峰脚下。

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然后健步进入草丛。

他刚疾进几米,立刻发现了问题,因为感觉到了手和面部的疼痛,于是停下来,仔细观察眼前的这片草丛。

这些茅草,比平时山野见到的要更高更大。

最窄的草叶也有将近两指宽,大的有半个巴掌阔,捏上去跟刀片似的硬挺硬挺。

再细看草叶边缘,竟然有密密的锯齿,难怪一割一个口子。

天,这哪是什么茅草,是干草啊。

一直生长在城市的人往往不知道茅草与干草的区别,但秦时月小时候生活在山村,经常与小伙伴上山牧牛,打猪草,砍柴,自然了解它们的特性。

茅草与干草,除了硬度与叶缘不一样,其余形状几乎一模一样,不仔细看很容易混淆。

但正是这点微小的区别,让两种草有天壤之别:一种是文的,一种是武的;一种是温柔的,一种是刚硬的;一种绵软如毛,一种锋利如剑;一种可用于高枕酣睡,一种却是嗜血切肉的利器。

这个干草坡也一样,不懂的人以为是茅草坡,故往往一冲而入,结果就惨了,轻则手指割破,重则头面眼耳受到伤害。

小时在庙下,他听长辈们讲过,说甑山上有个干草坡,是个“杀头坡”。

当年“长毛”的一批游勇,在山下烧杀抢掠之后,想通过这里南下追赶主力部队,结果在此全军覆没。

“长毛”指的是太平天国部队的军人。

他们不愿意跟满族人一样结发梳辫,故而全都披头散发。当他们手执利器冲向清军之时,头发随风扬起,老百姓便形象地称其为“长毛”。

历史上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在秦梦人的嘴里,叫做“长毛造反”。

不过,秦时月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