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乡音 51(1 / 2)

牛爷也吃得开心,骑了头牛在前面卖力地引路,嘴里叫着“嗨糗嗨糗”。

牛虽然走不快,但牛背上的牛爷一路上给秦时月讲了不少当地的传说。

秦时月故意问:“庙下这地方虽然靠近大山,但也只是个半山区,因为庙下畈不小,老百姓的耕地有保障。当年日本人来过吗?”

“来过的,”牛爷说,“他们将手榴弹往阿毛讨饭头颈里一挂,逼他带路,要去分江关渡口。阿毛讨饭活相(方言,“灵活”之意),将他们带到了凤梧,趁日本人吃饭时钻进了黄山的柴蓬里,逃了回来。”

“后来呢?日本人没有回来报复?”

“没有。那时日本人已经勿大相干了(方言,“不行了”之意),于是又抓了个向导,带去了分江关,却遭到国民党挺进队的伏击。日本人一怒之下,一把火将分江关最大的十间四厢烧了。”

那日本人后来有没有来过这里呢?时月问。

听说后来又来过的,是支小部队,没有几个人。他们在上黑松岭前,还围着某人家的水碓看了老长时间。牛爷说。

水碓是南方山村特有的一种动力设施,用来加工食品。

它常用凿通了的树木或毛竹当管道,将泉水从山上引下来,冲击竹木制成的大圆轮,使它产生旋转,带动一根杠杆,让它产生上下击打,从而达到将稻谷、米粒等舂碎的目的。

水碓对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都很大。那巨大的木桩在哗哗的流水声中产生的上下击打,震耳欲聋,令人胆寒。

面对这种古老的设施和震撼人心的场面,日本人觉得新鲜,很正常。那时,或许他们还意识到了什么吧?譬如中国人的智慧,譬如中国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文化,等等。时月想。

那后来呢?他问。

后来就上了黑松岭,不见了。应该是往永王或乌龟潭方向去了吧。牛爷说。

也就是说,日军在甑山一带失踪的事,庙下人并不知情。那这事与庙下,估计就没什么关系了。要不没有不透风的墙。时月想。

经过桐荆坞,攀上青草岭,两人在山涧中饮马,饮牛。

时月问牛爷,当年与你哥发现金鳖,是在哪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