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使命 20(2 / 2)

名就名在有自知之明,不遮家丑。

是啊,有愧不等于就是有过,有愧方会知耻而后勇,发愤砥砺前行,努力报效祖国。

秦时月由此对这位秦大士刮目相看,结果发现他的文才甚是了得。

这位状元郎出身的官员,曾在南京燕子矶有题壁:

渔火只疑星倒出,

钟声欲共水争流。

又在游秦淮河之后,写过一首诗:

金粉飘零野草新,

女嫱日日枕寒津。

伤心曼莫悲前事,

淮水而今尚姓秦。

秦时月诵读之下,一时惊为天人——这文才,足以压倒古今才子一大片了。

至于秦桧,秦时月从小就把他当作反面典型来激励自己。

激励的结果是:每次考试,各门功课的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8岁考入黄埔军校,21岁毕业,至今已在第三战区司令部工作两年多。

来秦梦挂职锻炼前,省委组织部官员找他谈话,说:“你此去是挂职锻炼,虽是闲职,但完全能够有所作为。譬如,可以调查一下日军失踪事件的来龙去脉,即使没有答案,提出几种可能性来,也是好的。再譬如,新四军游击队在壶溪一带很是活跃,你如果能够摸清他们的活动情况,也会有助于国军的军事行动。”

对于日军失踪一事,他确实是深怀好奇,很想作一探索。而对于侦查新四军的活动,他内心是排斥的,打算消极应付了事。

战区长官更是重视他的这次挂职。

“冈村宁次走了,还有一个人来了,并且更难对付。”长官看着窗外的栾树,忧心忡忡地说。

那栾树的叶子金黄,树底下还落满了金黄的花籽。

秦时月诚恳地望着自己的长官。

“他就是**,字润之。”长官神色凝重地看着他,然后无奈而沉重地摇了几下头。

秦时月当时想,长官也是,怎么能将冈村宁次与**相比啊!

前者是侵略者,后者是爱国者。

前者是冷酷无情的屠夫,后者是多情善感的诗人。

前者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厚颜无耻的嗜血战将,后者是高瞻远瞩、目光如炬、才气横溢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哦,对了,长官的担忧,那是站在蒋氏政权的角度讲的。

食君之禄,忧君之事。以他的身份,也是可以理解的。

“是的,以蒋委员长来看,以前是内忧外患,现在只剩下一个国内老对手了。”秦时月说。

“所以,你这次到秦梦挂职锻炼,时间长短不定,要看当地的工作需要,还有你发挥的作用大小。你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去实习,学习怎么统筹安排,协调各方,为以后从事军政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帮我们军方了解一些基层的情况,掌握敌我动态,为国军开展对敌斗争积累情报。”

长官建议他多去各地暗访,熟悉掌握秦梦情况。平时要尽量常驻秦梦,无特别重要的事不必去战区汇报,并会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设备。

长官的看重与厚爱,让秦时月感动。

他想,此行哪怕肝脑涂地,也要努力做出一番成绩来。

熟悉和了解基层的社会情况,那是必须要做的。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方面面,都要搞清楚。但要他去摸排**及新四军的情况,他还是不乐意,内心还是四个字的对策——消极应付。

这不仅由于他反对国共之争、同胞相残,还出于对**个人魅力的叹服。

秦时月了解**,还要感谢一个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时月上中学时,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在上海一带行医的父亲,从此音讯全无。

母亲的眼不知红过多少次,每次落泪,总跟时月讲,上海发生中日大战,你父亲怕是凶多吉少。

后来,秦时月了解到,淞沪会战是中日首次大规模交战。双方投入了百万兵力,历时三个月,日军伤亡9万多,国军伤亡25万多。

那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情景,让人不忍想象。

战争的残酷,让人义愤填膺。

它除了让无数将士曝尸疆场,还让无数无辜的百姓成为殉葬品。

他诅咒战争,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所有非正义的战争。

他爱好和平,祈祷和平。

因为只有和平,才能保证人的生存权。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一个人连生存权都没有了,那其他种种权益,又何从谈起?

因此,对于恶意挑起战争的一方,秦时月从来都是切齿痛恨的。

对于数次发动侵略战争的日寇,他更是恨之入骨。觉得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实在不配与人类为伍,甚至比禽兽还要不如。

禽兽的一切活动是出于本能,而坏人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越本能的需求,属于道德败坏和人性丧失的层面,因此,他们是比禽兽还要坏的两脚怪物,是看得见的恶鬼。

是的,凡是坏人,诸如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人,闯进圆明园的英国人、法国人,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攻打中国的日本人,他们一律都是坏人。不是强盗,就是小偷;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