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日落西山川 12(2 / 2)

泉水的响声清晰地传送过来,抚慰着藤井疲惫的心灵。

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感慨万千。

在普通人看来,藤井他如此忌讳西山,是不是迷信过度?

不,实际上,藤井从不迷信,也从不害怕什么。

他从小接受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教育,只知道要誓死效忠天皇。

他也经历过冷酷无情、不怕艰苦、不畏生死的特种训练,所以内心十分强大。

特别是自从进军中国东北以来,大日本皇军在很多年里,几乎都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这更让他们狂妄自大。

当然,之后进攻上海,他们也受到了顽强的抵抗,经历了生死考验。

而越是经历枪林弹雨的洗礼,藤井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也越是淡漠。

可不知什么原因,每当安静下来,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藤井的内心还是会生起一种莫名其妙的落寞、空虚和恐慌。

他暗自解剖过原因,应该与战争的胜败关系不大,而是出于一种强烈的不踏实感、不安全感,还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感、负罪感。

良知告诉他:这里不是他的故乡,而是别人的家园。

不是别人的家园跑到了他们面前,而是他们不远万里闯进了别人的家园,还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谁侵犯了谁,不需要用脑子,摸一摸屁股和脚趾就能知道。

有时候,藤井也怪自己的这种感觉,恨自己的这种多情善感。

作为一名军人,他希望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成为一台机器,不知疲倦,毫无知觉。

这样,他就不会难过,不会怀疑,不会彷徨,不会生出什么感慨,更不会有良心上的不安和自责,不会产生无法自制的恐惧和迷惘,不会莫名其妙地走神,发呆,自言自语,不会从恶梦中惊醒。

眼前的支那虽然积贫积弱,但在历史上,它又确乎光芒万丈,成为东方乃至世界的中心。

仅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学习的“遣唐使”,就多达几千人。

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结婚,甚至做官,回国后带走大量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百工技艺。

在很多朝代,日本人在中国人面前,充其量只是一名虔诚好学的学生而已。

作为老师的中国人,其仁义、耐心和慷慨,有口皆碑。

而作为学生的日本,成为后起之秀以后,对老师做了什么?

189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的北洋舰队,继而霸占台湾,霸占琉球群岛,开始在中国人面前耀武扬威,参与到列强蹂躏、污辱、瓜分、压榨中国的行列,在中华龙身上不停地增添新的伤口……

中国人有句谚语,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日本在中国获得的“涌泉”之恩,是否有过“滴水”之报?

汉语中还有不少成语,这些年藤井都不敢去触及,否则就会神经过敏。

哪些词?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落井下石……

藤井开始感到有些燥热和不安,于是睁开疲惫的眼睛……

士兵们正在拾柴砍枝,烧水做饭。

藤井躺在刻有“西山川”字样的岩石上,心里是一百个的无奈和空茫。

不管后续如何,他是再也不想动了。

至少今晚是不想动了。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极度的疲劳和失望,沉重的双腿和身躯,让他斗志全无。

是的,在双腿跟灌了铅一样,身体都快散架的情况下,在大家都跑不动的情况下,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他甚至这样想:此刻,哪怕有一个中国人出现在他面前,用枪口或利刃对着他,他也认命了。

他连枪都不想拔。

你想,他躲来躲去好几天,最终还是躲不过“西山”,岂非在劫难逃、气数尽耶?

他又累又饿,又为白天战斗中死去的同伴而悲哀,又为自己无法预知的明天而沮丧。

反正,他身体上的懒惰和情绪上的消极,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和借口。

但他不能说,不能跟手下说。就像受伤的虎豹,身上的伤口再痛,也只能用自己的舌头去舔。

农历九月的山岭,已经很冷。

这些不速之客们简单吃了些沿途弄到的番薯、玉米等食物,痛饮了用山泉水烧就的开水,然后铺开背上的军用毯子,倒头就睡,一会便鼾声大作。

经过激烈的战争和长时间的行军,他们显然已经疲劳至极,成了强弩之末。

一轮弯月出现在悬崖上方。

月到中天。树林里有怪鸟开始“啧啧啧啧”数牙,猫头鹰开始发出阴森恐怖的笑声。

夜晚的山风更烈,更料峭,似乎在水里浸过的一样。

换了平时,一定会有人被呼呼的山风和夜鸟阴冷的叫声惊醒,但今夜没有。

因为这里宿营的所有人,都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几乎超越极限而快要垮掉的身体。而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