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问路 6(2 / 2)

藤井听了一愣,随即意识到了什么,手指着顾田宝写的“山”字,急切地问:“你说的是西山?西边的山?”

他这回倒真成了“大舌头”,因为在普通话里,“山”字的声母是“sh”,必须卷着舌头念。

顾田宝虽然觉得对方发音时舌头也太“大”了些,但还是点点头。

在壶溪一带,土话中没有卷舌音,只有舌尖音,说话时都将舌头伸平,加上韵母区分也不严格,所以“sha沙”和“shan山”,统统念成“sa仨”或“sa撒”。

“西山”是弯山的一座山名,也是一个村名,只是地图上没有标注,所以外人不知道,东洋人就更加不会知道了。

藤井愣在那里,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顾田宝不知道,连藤井的手下都不知道,藤井何以会有如此奇怪的反应。

只为,尽管那个方向不是西方,但那座山的名称是“西山”。

汉语中有“日薄西山”之说,意思是气数将尽。

藤井所带的这支部队,正是日本军队。

如此,“日薄西山”就有了谐音之效。

而且明明是东面嘛,怎么会出现一座“西山”呢?

简直是大凶之象。

藤井的脸拉下来。

在日本人心目中,他们的家乡位于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阳气生发之地。

日本军人崇尚武士道精神,自认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师,怎么可以“日薄西山”?怎么会“日薄西山”?这简直是对大日本皇军天大的侮辱!

藤井的内心由不悦渐变成恼怒。

他想,今天实在是晦气的一天,不吉利的一天。

凌晨向西进攻桐江受到阻击,出师不利,所以才会挥师南进占领排潭的。怎么这会又在前进路上横着一座西山?真是倒霉透顶!

决不能前往西山。要么退回排潭,要么改道向南。藤井在心里狠狠地对自己说。

而退兵不是日军的习惯,更不是他藤井的习惯。

在师长们的教导下,藤井从小习惯往前冲。

到了中国东北以后,更是一直都在往前冲,从来就没有后退过。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金朝皇帝完颜亮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他们大日本皇军做到了,他藤井做到了。

冲,往前冲。

只要你敢往前冲,支那人也好,美国人也好,英国人也好,都会一路后退,退得见不到人影为止,这是藤井踏上中国土地后得来的经验。

再说,出发前,据大队部飞机侦察,这壶溪一带,并无什么中国军队。

退一万步,即使到时万一真的出现了中国军队,也没什么可怕。上海、南京那么大的城市,他们都顺利拿下来了,在这无名的乡野之地,他们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抵抗?统统不堪一击罢了。

这样想着,藤井便毫不犹豫地展开地图,开始在地图上寻找。

不一会,他戴着洁白手套的手指,移动在“黄泥山”这个村名上,然后重重地点了两下。

黄泥虽然平常,但与皇军的制服颜色一致;黄泥之“黄”,还与皇军之“皇”同音。既然同色同音,那么,看上去听上去都很吉利。

而且,黄泥山东扼壶溪六宅坎头渡口,背靠山岭,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东面渡过壶溪即是永王村,有筹集物资之利。

综合起来看,这是一处理想的宿营地。

看了藤井的指向,几个小队长心领神会,立刻让手下发令。

只见曹长们挥动小旗,指挥各分队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迅速改向南面的黄泥山进发。

此时,坡上传来“叭叭”两声枪响。

众人抬头一看,见士兵正扬起手中的一只黄狗向他们炫耀。

一名军曹冲着那山坡上的士兵吆喝了几声,然后用手指了指黄泥山方向。

士兵点头扬手,表示知道了,然后对着茅屋叫了几声。

伍长在茅屋门口露了下身子,向部队挥了挥手,意思是让他们先走。

军曹与几个士兵叽里咕噜了几句,大家发出一通“嘎嘎嘎”“嘻嘻嘻”的坏笑,然后整队离开。

如何形容日军的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