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求人之道 170(2 / 2)

许大茂心中一凛,这徐部长身居高位,有什么事能求到自己头上?

让自己做顿饭,是不可能让他说出“求”这个字的。

该不会是和香江那边有关系吧,这种事可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间段,利弊还真说不准。

徐颖也有些吃惊,不过她家教挺好,看了许大茂一眼没言语,自顾自去帮忙泡茶。

许大茂脑子转了两圈,嘴上却不敢怠慢,笑着道:“您这么说真是折煞我了,您可是......”

“今天这里不谈职位高低,不谈地位,咱们只以朋友的身份相谈,我年纪是你的两倍,称你一声小朋友,不过分吧?”

徐部长挥挥手,打断了许大茂的话。

这下许大茂真搞不懂了,忙道:“瞧您说这话的,我荣幸之至,有什么事请直说。”

“那好,小许,我想问问你,对外地师生纷纷涌进燕京这事怎么看。”

许大茂斟酌了一会,开口道:“他们为了心目中的红太阳,排除了各种各样的阻力来到燕京,甚至有些人家里很穷,却愿意承担路上的花费,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

“在轧钢厂接待站,我看到很多孩子的衣服上都有补丁,来首都尚且如此,可见其家庭条件不太好。”

“你说的没错。”徐部长停顿了一会,又道:“有热情是好事,但是有时候也得考虑到客观情况。”

许大茂心中起疑,不知道这徐部长到底想说什么,便没有开口。

“你看看这份文件。”徐部长递过来一份文件。

接过一看,是8月30日市服务管理局致市接待办的《关于外省市师生来京后吃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意见》。

报告中指出外地师生进京的人数远大于出京,截止8月29号,滞留燕京的外地师生已经达到90万,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接受过两次检阅,却仍不舍离去,给后勤和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许大茂大概看完了文件,却没做声,这种决策方面的事轮不到他说话。

这事确实很棘手,谁都向往首都,想多待几天,可公共资源就那么多。

既不能让人家寒心又得把面子顾到。

他查过资料,按66年11月25日的《人民日报》的报道,从8月1日-11月24日,燕京已经接待了900多万人,最多的时候同时有300万外来人员在燕京逗留。

整个燕京把郊区全算上也才700万人。

徐部长继续道:“不瞒你说,过几天又会下达一份文件......”

他把这份文件的内容大致复述了一遍。

大概就是出门串联乘坐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费用由华夏补贴,来京后的一切交通免费,吃住都不要钱,只交粮票。

同时各地也要开办接待站,必须无条件接待等等。

用一句话来概括说就是让外地师生来燕京,同时呼吁还在燕京的师生走出去,由华夏承担一切开销,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徐部长说的时候眉头紧锁,似乎是为即将汹涌而来的人潮感到忧虑。

不过这个决议是上面已经决定了的,他无法改变什么,燕京也勉强算是做好了准备。

许大茂依旧没做声,这事他早就知道了,也正是这个通知把这场活动推向了巅峰。

9月5号——11月26号,两个多月时间是这场旅行的高潮阶段。

只是不知道徐部长到底意欲何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