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目邑决断20(1 / 2)

在目邑宽厚高耸的城墉之后,放眼望去邑中都是些低矮简陋的小屋,只有邑落最中心立着两座高大的殿堂。夜色已深,明月高悬,夜枭也早已鸣罢,静静停在枝上。在这宫殿之中烛火独明,刚刚战败返回目邑的目方国主君目温,独自一人,高居殿上,安静地自斟自饮。此时的目温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一杯又一杯饮着鬯(chàng)酒(酿造过程中加入了香草、香花或者其他香料的酒)。

目温昂首将杯中美酒饮尽,伸手抓过案上的铜盉(hé)斟酒入玉杯,名贵的鬯酒飘着独特香味飞流直入杯中,杯满目温犹不停手,珍酿如白水一般溢出杯外,流满了案几。目温低沉的心情愈加烦躁,突发怒吼一声,将手中铜盉甩出,寂静的殿中发出金石相交之声。目温的怒气仿佛更炽,继而拿起温润光滑的玉杯猛掷于殿下,发出一声脆响,摔得粉碎。

目温任由香醇的酒滴从衣袖和手指上涓涓滴下,垂首回思这一年来家国、朝堂、军旅、战阵之事,一点点、一桩桩、一幕幕、一件件的事情由心间涌出,使得目温犹如一塑雕像,安坐席上,纹丝不动。

一年多以前,远在西边的卢方(在今河南省卢氏县)和南边的息方(在今河南省息县和罗山县一带),先后派使者携重礼来到目方。由于卢方、息方二方国俱是不愿臣服天邑大商的蛮夷之方,故而目伯温与一众臣工小心翼翼地接待了来使。在朝堂之上,使者当着众人面只说此行前来表达本国愿与目方交好往来、互通财货之意。但是,在目伯温私邸之中,使者却悄悄地道明了真实来意。卢、息二国历代受大商征讨打压,土地、人口和牛羊财货屡屡被掠夺。两年前卢方找到了地处西鄙,实力强劲且与大商有血海深仇的羌方为强援,息方寻到了南方的一强国愿为其后盾。二方国下定决心联合抗商,请求目方与他们携手一起反抗大商暴政。使者带来各自国君的承诺,只要目方奋起反抗,卢、息二方愿意出兵一起讨伐大商。卢、息二方国身后的两大强援,因路途遥远即便一时难以出兵,均愿意提供兵戈车马、金贝谷食,以壮三国声势。

反抗天邑大商的强取豪夺和贪婪盘剥,目伯温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皆在心中不止一次悄悄地、暗暗地、恨恨地思量过此事,但是从未敢于说出口,哪怕是自家的至亲之人也从未知其有此想法。更别说将这一大胆得近乎疯狂的想法去谋画、去筹备、去计议,甚至大张旗鼓地将之付诸实施。因为,数百年以来,就在目方身边不远处的天邑大商一直强盛无比。哪怕近几十年以来,大商因为内乱导致商道衰微,对四边方国的影响日益下降,但那也只是对远离王畿的方国而言。目方国土与大商王畿毗邻而居,现在的王都——殷都距离目邑仅有区区六百余里,而曾经的大商王都——隞都(áo,今河南郑州管城区),距离目邑更是近在咫尺,也就二百里路程。虽然隞都已不是大商王都,但隞都中仍有大商的王族、贵胄、百工、邑人和精兵居住。弱小的目方,反抗就在身侧的猛虎一般的强商,只能是以身饲虎,猛虎甚至不用起身,只需扭头,便可一口咬掉目方的脑袋。目伯温毫不犹豫,甚至义愤填膺地拒绝了卢、息二方国使者的提议。

然而,这两位使者仿佛约定好了一样,在目邑羁所长居了下来。其后三个月,卢、息二方国的礼物由其他使者不断送至目邑,进呈到目伯温的宫中,送到目方臣工将帅的府上。礼多人不怪,贪恋贵重财货的目伯温又一次在私邸之中接见了二位使者。使者满腔义愤地劝说目伯温,莫说商道业已衰微,但说近在咫尺的隞都,都中王族与远在殷都的商王,二者之间的夺嫡之仇,恐怕远胜于大商与反叛方国之间的仇恨。使者还拍着胸脯保证,卢、息二方国已与隞都中执掌权柄之人商议约定,只要目方起兵后不进犯隞都,隞都中的大商王族们必然会按兵不动,静观目方与殷都的商王厮杀。

目伯温已然年逾三十,深宫之中、方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见过许多,这种除国灭族的反叛大事自然不会轻易应允。但这一遭,目伯温只是淡淡地驳斥卢、息二方的使者,三国联兵讨伐大商,即便此时商道衰微,但大商的王师精锐犹存,三师中,随便抽调一师便可与三方联军势均力敌,若有两师,则足以大败三方联军。更何况大商还有那许多的邑卒戍兵,目、卢、息三方国凭什么反抗大商?目伯温又举一例,就算三只狐狸咬死了年迈的老虎,又如何吞下这庞然大物,岂不是与他人作嫁衣?

见目伯温此次没有严辞拒绝,只是提出了反抗的难处,这让二位使者看到了希望。他们辩道,狐狸就算吞不下老虎,撕下两块肉来使自己肥壮,也是美事一桩。紧接着使者终于抛出了翦商的详细计划:三国联兵只是袭扰大商,让这个已经受伤的庞然大物继续流血。而四面受敌,内部尤自争权夺利的大商,断然无力集中兵力讨伐三国。只要三方国不断袭扰,甚至占据富庶的河南兆之地,则身后的强援便会大举发兵,以河南兆为基,渡过大河北伐殷都。待击破王师之后,不仅仅是目、卢、息三方国,大商四边长期受其酷政所害的众多方国必将群起而攻之。届时,目、卢、息三国必成各路伐商方国的盟主,那时再行东征西讨之事,分别制服隞都、亳都、邢都、奄都等地的子族势力。

卢、息二方国使者的蓝图越画越美妙,承诺翦除大商之后,隞都和河南兆之地尽归目方所有。卢、息二方随身后的两个强援去瓜分河西兆与河东兆的土地,并占据繁华富饶的殷都和亳都。待大事定,目方将成为雄踞大河之南的一个强盛方国,青色大目旗帜将遍布大河沿岸。

听罢如此美妙诱人的蓝图,目伯温脸上如止水般宁静澄澈,既不作任何承诺,也不再反对起兵之事,只是礼貌地邀请二位使者畅饮美酒、观看歌舞,不再谈论这件敏感的事情。

其后几天,目伯温悄悄地与嫡亲公子和心腹重臣商议此事。意料之中,参与商讨此事的为数不多的公子臣工均主张联合卢、息二方及其身后的强援,奋起一击反抗大商。目伯温心中明白,卢、息二国的使者这三个月来并未闲着,凭借巧舌与重礼一一说服了目方的公子重臣。不过,目伯温深信说服公子众臣用处不大,只有挑动他——这一国之主的内心,激起心中的层层涟漪,进而使其掀起惊涛骇浪,方能左右目方国的进退。

随后,坚利的兵戈甲胄和牛马戎车从西边和南方陆陆续续地送来目邑。目邑的公子将帅们亦着手加紧训练甲士兵卒,征集粮粟物资,整个目方在不知不觉之间走上了战争的轨道。

经过一年周密细致的准备之后,目温终于在目邑邑外的高地设台,祭告天地祖先,宣誓反抗暴政,出兵伐商。亲自刻写的誓词之中,目温历数大商百余年来对周边方国的严酷剥削和残暴统治,直斥商王族之内兄弟相残、子侄相杀的人伦惨事。宣布目方不再臣服于大商,放弃商王册封的目伯爵位。鼓励目方将士奋勇向前,讨伐暴商,并承诺英勇作战的将士会得到财物的赏赐,甚至受封土地。

誓师意味着整个目方国正式立于反抗大商的背水之地,全方国上下同仇敌忾,丁壮皆从军出征,甚至一些老幼也欢欣鼓舞,随军出征。一共四千余户人众的目方竟然凑出了五千余人的军队。卢、息二方国的使者指天起誓,保证隞都不会出兵,在目温看来仅是区区一句空话而已,目温不会把任何希望寄托在他人的空口言辞之上。因此,仍留一千余人守卫目邑,目师出兵四千余人伐商。

出征之初一切顺利,士气高涨的目师在防守空虚的大商王畿河南兆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破老戍等几个边境戍所,歼灭戍卒之后,长驱直入百余里。目师此次出征的目的并非占据城邑土地,而是让大商流血,故而沿途劫掠了几个未修城壕的小邑,焚烧抢劫田庄数十,又劫掠了属于商王的南牧,虏获牛羊无数。终于顿兵于河南兆的两个大邑——甫邑和盖邑之下,因为此二邑属大邑,建有城墉壕沟,不易攻陷,加之目师沿途烧杀抢掠的恶名早已远播河南兆各邑,故邑中人众上至邑长,下至奴仆,皆抱定必死之心,拼命抵抗守御,使目师陷入了顿兵坚城的窘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