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寻访贤者(2 / 2)

子昭听羁正所说有理,加之这羁正招待殷勤,子昭对其颇有好感,便从谏如流,不再与妥亘计较,令妥亘即刻率领四十余人赴北砀山寻找甘盘踪迹,下令之后带着鬼殳返回羁所。

直到天色漆黑,妥亘方才满头大汗、风尘仆仆地前来羁所堂中覆命。他率四十余人赴北砀山找寻大半日,怎奈山大林密,直至日落也未曾寻得人烟之处,只得请命待明日征集人众再进山找寻。

作者按:

商王朝度地立邑以治其民,《尚书》有《明居》一篇,已佚,据说为汤司空咎单制定。商王朝制定立邑的制度,在于“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明居民之法”,是按地域立邑治理国民,邑的制度构成商代国家统治的基础。

邑作为居民聚居体,在商代具有普遍意义。商代邑中的居民,甲骨文称为“邑人”,也有称“众”或“众人”等。凡建立城邑,称“度地立邑”,甲骨文称之“乍邑”、“立邑”,如:

贞乍大邑。(《甲骨文合集》13513反)

乍邑于麓。(《甲骨文合集》13505正)

王乍邑于牛鼎。(《甲骨文合集》20275)

立邑墉商。(《甲骨文合集》20324)

上述卜辞中,“大邑”是商王朝政治疆域内的边地重镇,其政治军事意义重大。邑则是分布于各地的中小规模邑聚。在商代,大小邑簇集各地,甲骨文有二邑、三邑、四邑、十邑、廿邑、卅邑等有关邑的记载。邑以群称,一小地域范围竟多达三十个邑,反映了人口的增衍程度和邑聚的密度,但是,这类动辄二、三十个的邑应该属中小规模的邑。

商代的邑,据其规模及性质可分王邑、方国邑、诸侯臣属邑与普通中小族邑四大类。

商代殷都是商王常居行政之地,也即是商王朝的首都,甲骨文称“大邑商”、“天邑商”,或直称“王邑”和“商邑”。考古发现的商代王邑,已找到四座,分别为商代前期殷都河南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商代中晚期殷都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和殷墟商邑。

例如,郑州商城城区总面积达317万平方米,宫室区位于中部及东北部,城内一般居住区有水井设施,已注意到城内环境,将影响环境的墓地和产业作坊区移到城外郊区。城南垣和西垣外有未完全建成的外郭城遗迹,说明城区在不断向外扩张。郑州商城规模的扩大化,环境的有效治理,总体布局合理安排,安全防范设施的加强,使数万乃至十万人长期聚居生产于一城成为现实。

方国邑是商代方国之都,如甲骨文金文:

王族其敦夷方邑旧,左右其£。(《小屯南地甲骨》2064)

甲骨文所记商代方国或方伯,有的一度服属商王朝,有的则世为敌国,然均与商王朝发生着各种关系。上述卜辞中的“旧”便是夷方的首都。

考古发现的商代方国邑,基本分布在商王朝周边地区,有的有城郭之筑,有的没有,但无不以宫室区和居宅以及有关生活设施配置,构成邑内主要框架,惟建筑的规模格局大多抵不上商代王邑。

诸侯臣属邑为商王朝贵族、诸侯、贵妇或臣属之邑。甲骨文金文中记载有大量商代诸侯或臣属显贵一级的邑名,如:

贞£妣£于唐邑。(《甲骨文合集》20231)

£望乘邑。(《甲骨文合集》7071)

乙酉……好邑。(《甲骨文合集》32761)

壬戌卜,子梦见邑执父戊。(《甲骨文合集》22065)

方来入衣邑,今夕弗震王师。(《甲骨文合集》36443)

上述卜辞中,唐邑是“唐侯”的领邑。望乘是商王武丁时著名军事将领,望乘邑是他的属邑。甲骨卜辞记载的贵妇有妇好、妇见、妇衣,好邑、见邑、衣邑当是她们的封邑,商代贵族女性拥有属于自己的城邑,并可在属邑征集军队,足见其政治经济地位。

商代各地还有众多的中小族邑,通常也是以邑名之,有王朝直辖的邑,亦有诸侯臣属邑下辖的中小邑,以及方国下属的邑。甲骨文金文中所见商王朝直辖的邑,如:

左其敦柳邑。(《甲骨文合集》36526)

云奠河邑。(《英藏》2525)

以上卜辞中的“柳邑”、“河邑”应是王畿内的商王朝直辖邑。

这类邑规模一般甚小,以小型居宅、周围田地、公共墓地为主体,或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区划简单,大致保持了由来已久的格局。邑聚人口数量有多有少,决定了邑聚相应的中小差别,但安全防御功能较差,最易遭受外敌劫掠。

参考文献:

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

宋镇豪,王振中.商代都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

陈朝云.商代聚落模式及其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景观[J].史学集刊,2004(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