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1)

江陵,战国时期是楚国的都城,当时叫“郢城”。它紧邻大江,楚人很早就在这里耕种生活。司马迁住进了一家临江的客栈,正在整理沿途收集的史料。他走出客栈,想听听谁在弹琴。他走到酒楼前,看到那里摆放了十几张竹椅。一位老人正在弹琴,琴声如怨如诉。原来这位抚琴的老人是江陵有名的琴师,自幼学习弹琴,人称江陵歌手。他游历过大江南北,但现在年岁已高,很少外出演出。人们都尊称他“江陵歌叟”。他除了擅长演奏《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久负盛名的曲子外,还为屈原的《九歌》谱写了乐章。江陵本身就是楚国的歌乡,对屈原的曲子更是家喻户晓。歌叟正在调音,他注意到一位陌生的青年在远处专注地聆听他的琴声,似乎是个懂音乐的人。他再仔细一看,发现这青年有着关中的装束,气质轩昂洒脱。老人看出这是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于是他停下来,对身后的少年说:“去请那位站在街边的先生,让他过来坐。”司马迁听到邀请,整理了一下衣服,跟着少年走到老人身边,礼貌地问候并通报了自己的姓名。老人这才知道他是长安太史的儿子。老人说:“您是从长安来的客人,光临我们这个小地方,真是不好意思,没能及时迎接您。真是罪过,罪过!”他急忙叫人准备座位和茶水,两人又互相谦逊地寒暄了一番。司马迁说:“老先生,刚才听了您的琴声,真让我陶醉。那琴声就像师旷的演奏一样美妙。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动人的琴声,尤其是您弹奏的《离骚》,真的让人心驰神往。我非常钦佩您的琴艺!”说完,他拱手表示敬意。老人谦虚地说:“您过奖了,我怎么敢和先哲师旷相提并论呢!《离骚》这首歌辞,在我们江陵是代代相传的。屈原大夫的故居就在旧王宫的西边。当年他担任楚国的左徒时,就住在那里。”由于老人说的是浓厚的楚地口音,司马迁误把“左徒”听成了“左师”司马迁好奇地问:“老先生,屈原大夫真的担任过左师吗?”老人纠正说:“不,是左徒。”说着,他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写下了“左徒”两个字。“左徒这个官职在楚国仅次于丞相。当年屈原三十多岁,很受怀王的器重。他一直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保卫楚国。屈原的才学和文章都是出类拔萃的,可惜被一群奸臣陷害了。城北有座古桔园的旧址,还剩下十几棵桔树,就是当年屈原住的地方。”司马迁感叹道:“江陵的桔树真多啊!”老人说:“种桔的风气也是屈原留下来的。他一生喜爱桔树,说桔树的性格无私,能与天地相参。屈原大夫的性格也像桔树一样,有着忧国忧民之心。江陵的每家每户都喜爱种桔树。要是到了初冬时节,家家户户的庭院都会满是翠绿的树叶和红色的桔子,那些桔子压在绿枝上,像喝醉了酒一样,冲着你酣笑,那才真是逗人喜爱呢!”司马迁好奇地问:“屈原大夫一直住在郢城吗?”两人继续走着,司马迁好奇地问:“老先生,屈原大夫当年在这里入仕吗?”老人点点头:“是的,他对郢都的感情非常深厚,即使被贬官流放,也始终未忘这片土地。他曾写道:‘惟郢路遥远兮,魂一夕而九逝’,可见他对郢都的怀念之情。”老人顿了顿,继续道:“可惜的是,他被权臣靳尚、秦国使臣张仪和南后郑袖陷害,最终含愤而死。少君,你难得来一次江陵,今晚我就陪你到屈原的故居去走一趟,如何?”司马迁欣然答应,但又有些担心:“只是天色已晚,怕不太方便吧。”老人笑着说:“不妨事,等月亮升起,我们月夜访古,岂不是更有趣?”说完,他拿起竹杖,率先向前走去。司马迁跟在老人身后,慢慢走了大约四里多路,终于来到了古王城的旧址。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稻田,他们沿着稻田走了一段路,才来到旧王城。老人边走边算,告诉司马迁这座古城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可惜后来被秦将白起攻破,一把大火将其付之一炬。老人停下脚步,指着稻田那边的一片荒地:“少君,你看那里,有十几棵古树的地方,就是古桔园,也是屈原大夫的故居。”随着皎洁的明月渐渐升起,一片清光洒在那十几棵老桔树上。司马迁想象着当年屈原和侍女婵娟、弟子宋玉在这里抚琴颂桔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如今桔颂声已渺然,只有晚风轻轻吹过树梢,留下一丝桔树叶的清香。老人说:“这些桔树已经百多岁了,虽然不再产桔,但人们仍然怀念屈子,将它保留至今。这一带四野丛林,除了稻田就是桔树。”“江陵的桔子产量真高,所以有句话说‘种得江陵千树桔,年年富比千户侯’,这是屈原当年种桔子时没想到的吧?”司马迁笑着说。他们继续前行,来到一个看起来像坟地的地方。“这里曾是东皇太庙的旧址,楚人把太阳称为东皇太乙,他们每逢二、八月都会来这儿顶礼膜拜,屈原也是他们的崇拜者之一。”司马迁好奇地问老人:“我听说屈原被流放到南方,后来投江自尽了,这是真的吗?”老人点点头说:“是的,我听老一辈的人说,屈原被放逐后,就回到故乡找他姐姐女婆。女婆劝他别再参与国事,但屈原看到楚国即将被秦国吞并,感到无比悲愤。最后,他离开姐姐家,来到汨罗江,整日在江边吟诗,心情悲痛到了极点。有一天,他长叹几声,就跳进了汨罗江。”老人接着说:“后来,女婆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非常伤心。她准备了些竹筒,里面装上米饭,打算在旅途中食用。她一路寻找,最后来到汨罗江,询问了许多人。一位渔夫告诉她,五月初五那天有个北方人投江了,穿着的衣服和仪容都和三闾大夫很像。人们这才知道投江的人就是屈原。女婆非常伤心,把带来的米饭竹筒投进江里,以此来吊祭屈原。这个习俗逐渐传开,每到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带着米饭竹筒来吊祭屈原,希望江里的鱼儿不要吃掉他的身体。后来,人们不再用竹筒装米饭,而是用青芦叶包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司马迁感慨地说:“赛龙舟这个习俗也与屈原有关啊。龙舟的船头上刻有龙,所以叫龙舟,原本是楚国王族专用的。虽然屈原不是王族,但老百姓非常尊敬他,所以用王礼相待,用龙舟寻找他。这就是后来形成龙舟会的原因。”夜深了,司马迁担心老人受凉,便说:“老先生,夜深了,我们回去吧。”在归途上,老人又讲了许多关于楚国兴亡的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