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冥王星》441(1 / 2)

  更何况电影在全国1251块银幕上同步上映,数量超过当日的任何一部电影,它能够夺得单日票房榜榜首根本毫无悬念。

  判断它究竟是不是一部被观众选择的电影,还得看首周票房和在《冥王星》之后上映的几部奥斯卡大热门表现如何。

  但是,匮乏的数据无法阻止媒体们争先恐后地发布有关于《冥王星》的评论文章。

  #VALUE!   在电影上映前就与奥斯蒙德肩并肩站在了同一阵营的《纽约时报》这一次居然选择了闭着眼睛吹:“《冥王星》以克莱德·汤博的真实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示了一幅幅阿美利卡社会历史文化的画卷。战后的阿美利卡面临着各种挑战,社会动荡不安,汤博的人生经历则代表了同一时期多数美国人的美好愿景和期望。作为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美国男人,他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种族歧视、俄亥俄丑闻、劳工运动、女权运动、童工运动以及最关键的冥王星的发现等等...汤博代表了20世纪初期美国白人男性的众多优秀品质,向人们展示了阿美利卡精神,美国人优良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华盛顿邮报》:“影片着眼细微但叙事宏大,围绕着主人公汤博的个人成长经历讲述了历史、映射了现实。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电影一如既往独具深意。他并没有选择苍白地讲述一个男孩的故事,而是将男孩放进了时代,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正在发生着什么,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汤博能够发现冥王星,并不是因为运气。他的成功背后有着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可以说,美国卓越非凡的价值观念与美国梦影响了汤博,造就了冥王星;同时,汤博永不放弃的精神又反过来作用于美国梦,促使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类似于汤博的青年才俊。”

  他们没有底线的夸奖显然引起了欧洲媒体的不满。

  英国《视与听》再次跳出来嘲讽:“《冥王星》是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最差的作品,他充满灵气的作品已经被好莱坞的腐朽和铜臭腐蚀。”

  法国电影杂志《正片》:“一流的摄影、镜头建构、配乐,二流的演员,三流的剧本故事。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江郎才尽,他的作品不再艺术,充斥着廉价的讨好。”

  欧洲美国电影杂志互掐并不罕见,反倒是为读者和观众们带来了12月份第一个值得反复回看,令人津津乐道的笑点。

  没有多少正常的普通观众在乎《纽约时报》上大肆宣传的“美国特有的、优异的意识形态”,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仅仅因为它是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作品,而且讲述了冥王星被发现的过程,励志,而且有那么一点点感人。总体来说,质量上乘,值得一看。

  当然,被《纽约时报》影响,为美国梦感到骄傲的观众也不在少数。

  许多年龄偏大、经历过20世纪初期历史事件的老人头一次决定正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作品。这个毛头小子居然真的拍出了他们记忆中的历史,《冥王星》整部电影充斥着美国人的美德。澄清一下,他们美国人确实是电影里这样的。报纸上写的刻板印象都是外来的无耻媒体大亨杜撰的假消息。

  克莱德·汤博能够发现冥王星,也全靠他一腔热血地相信美国梦。如果他没有具备美国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他根本发现不了冥王星。

  如果没有汤博,欧洲佬永远都不可能发现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因为只有他们美国人、拥有美国精神的白人男性才能做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