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捡到文物,是该上交,还是该上交 26(1 / 2)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等典籍记载用蓝田玉制成,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一说用和氏璧镌刻而成。秦之后,不少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

[我捡到这个能当皇帝吗?]

[挺敢想象的啊!兄弟,梦里还是有点机会可以当皇帝的。]

[就这么来说吧,传国玉玺你要是找到了,那你就是天命赐给你的,你就是当皇帝的料,而且传国玉玺绝对会是文物榜首。]

[拿一张厕纸,用传国玉玺盖一下,都比《清明上河图》值钱。]

[也不至于吹的这么过分,厕纸哪能跟《清明上河图》比,再如何说,没有就算拿皇帝的御用纸盖章,也不可能比《清明上河图》贵呀。]

[我其实挺好奇,孙坚捡的那块传国玉玺究竟是假的还是真的。]

[说实话,我觉得是假的,根据《吴书》的记载,孙坚在驻军洛阳城南时,从甄官井中打捞出了传国玉玺。但是,这一记载可能存在偏见,因为《吴书》是吴国史官所著,可能为了增加孙权称帝的合法性而夸大了事实。]

[这件事鬼知道,孙坚也说不定捡的是真的呢?这谁能确定啊!]

[怎么说都不太可能,玉玺经过了汉朝多次战乱和几番更替,早就下落不明了,怎么就会被他孙坚捡到,就算他确实捡到了,他的如果却依旧没有登上皇位,而是曹丕。]

[谁懂,传国玉玺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金镶玉。

金镶玉的传说便是在西汉与新朝的更迭时产生的。当时王莽篡夺汉朝皇位,让弟弟王舜去找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破口大骂王舜,拒绝交出传国玉玺。王舜一再逼迫,王政君无奈,只能把玉玺扔在地上,于是玉玺的一角便被摔坏了。

王莽登基以后,重新请工匠修复了传国玉玺。工匠用黄金镶嵌的工艺补上了玉玺上被摔坏的缺口,从此之后这方传国玉玺也被称为金镶玉。]

[如果真的捡到了,建议上交国家,毕竟你能不能守住还是一说,要是守不住,你就准备愧疚一辈子加包吃包住吧。]

[我记得没有传国玉玺的,那都是白板皇帝呀。]

秦朝

“所以后人这是把玉玺都弄丢了吗?没想到后面还被摔缺了一角,怎么这般不珍惜!”嬴政有点生气。

传国玉玺被赋予如此重大的意义,怎么能如同儿戏般,说弄丢就弄丢,竟然还摔缺了一角。

三国时期

曹操笑道:“我就知道孙坚那个老匹夫捡不到真的玉玺,拿个假的糊弄别人。”

司马懿听的很想冷笑。

你要是真觉得是假的,也不至于在给陛下的时候那么舍不得。

刘备当然也没觉得孙坚就捡到真的玉玺:“没想到还真是假的。”

【禹王九鼎】

【禹铸九鼎是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夏朝建立之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国遵从,百姓有九年的储备,国家有三十年的积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夏禹四岁,施黯请示道 :“九州所贡之金年年积多,作何用处呢?”。于是夏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打算铸九鼎。】

[传国玉玺和禹王九鼎谁的价值更高?]

[但如果比较价值的话,九州鼎的价值应该比传国玉玺高一点。九鼎就象征九州是中国的代名词,也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一个代表权力,一个代表国家吧。]

[禹王九鼎是一个还是九个?]

[九个,分别是:冀州鼎,兖州鼎,徐州鼎,豫州鼎,青州鼎,扬州鼎,荆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我只知道后母戊鼎。]

[???那是什么鼎,它不是叫司母戊鼎吗?]

[不用管叫什么,都是用来烹饪的就是了!]

[我想收藏传国玉玺和禹王九鼎。]

[楼上的,你可狱可刑啊!我支持你,楼上的。]

[群雄逐鹿!]

[问鼎中原!]

[称王称霸!]

[万国来朝!]

[所以禹王九鼎可能是假的?]

[是的呢,兄弟,这要是禹王九鼎是真的,那《山海经》不得是真的,那我还不得长生不老?]

[哈哈,楼上的你好敢想,你打得过《山海经》的妖怪吗?真不怕人家一戳子给你戳没了。]

[鹅鹅鹅,这是什么鬼形容]

[这会让我想到乘黄的,骑一下它的后背可以活千岁。]

[乘黄那是人能骑的吗?背后长得那么一根大刺儿,我怕刚骑上去人就被戳了个对穿,想想就有点恐怖。]

[谈到鼎我就不困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