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榜题名 1(1 / 2)

二月二龙抬头,燕北大地刚刚从冰天雪地中复苏,虽然时令已经过了惊蛰,漫山遍野仍然是一片萧瑟,铁路线两旁的杨槐,仍不肯吐出嫩绿装扮春色,倒是田野里的麦苗和山坡上的苦菜,不畏春寒开始返青,倔强的向天地自然宣告春天的到来,啃了一冬干草的牛羊们,在山坡上仔细找寻能够解馋的鲜嫩绿芽,看放牛羊的孩子们穿着已经露出棉花的破旧棉袄,也在找寻采挖苦菜芽或曲曲菜芽,在穷苦山洼,这些可是能够替代粮食和蔬菜的好东西。

“呜——!”一列绿皮黄杠的客车在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车拖动下,轰隆隆的驶出隧道,在缠绕山腰的铁轨上吭哧吭哧的行进着。

采挖野菜的孩子们,兴奋地跳跃起来,拼着最大的力气挥手呼喊着,用他们认为最虔诚的方式,向呼啸而来的火车许愿。在他们眼中,能乘坐在绿色神奇车厢里的旅客,都是了不得的贵人,火车会带着这些贵人,去遥远又神秘的美丽城市,那可是大人们偶尔言谈中天堂般的地界,老奶奶们都说,对着大火车许愿,大火车就会把愿望带给城里的圣人,圣人就会帮助实现许下的愿望。

孩子们忘情的呼唤着,希望能让奔驰的火车把他们的梦想、憧憬带到那人间天堂,火车返回时把好运捎回来,以后长大了也有可能乘上这列火车,去见识天堂的美景,最好能得到贵人赏识提携,能吃公粮。

火车里的旅客大多无法理解放羊孩子们的心情,在他们看来,那些孩子们的跳跃呼喊,只说明了山区人们的愚昧无知、少见多怪。

但是,五号车厢靠窗而坐凝望窗外的姬羽,看着窗外的孩子们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非常理解那些孩子,几年前,他也是那些放羊孩子中的一员,也曾很多回赶着羊群或牛群,翻过几座山坡,来到铁路线旁,对着呼啸而来的火车,跳跃、呼喊、寄托希望。

就在10天前,坐火车去省城,对姬羽来说还是一个奢侈的梦想,现在,他相信老奶奶的话是真的了,因为他现在就乘坐在这列火车上,听着车厢里广播喇叭中播放的欢快乐曲,奔向这列火车的终点站 —— 省城燕州市,而棉衣里面的口袋中,就揣着燕州轻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他这个牛倌、放羊娃,竟然成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最幸运的天之骄子,就要到省城上大学了。

幸运!自己儿时朝火车许的愿是否应验不得而知,但姬羽知道除了运气,他没法解释现在发生在他身上奇迹,这可是让他全家人都以为是梦境的奇迹,家里上溯十数代,代代为农,没出过有学问的人,别说秀才,连账房先生都没出过,父辈、祖辈、曾祖辈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箩筐。

到了姬羽这一代,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公社强制让社员把适龄儿童送到学校读书,姬羽和大哥姬翔这才有了上学的机会,很可惜,当时的学校,实行的是走“五七指示”道路,学生们在贫宣队(贫下中农住校代表)的支持领导下,成立了红卫兵、红小兵组织......从小学到高中偏偏就是不能安静坐下来学文化。

姬羽、姬翔兄弟即使渴望学习,也没有学到什么文化知识。高中课本只有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大城市中学开设的外语、理化、历史、地理课在山村学校从没开过,想开也没教师。

“四人.帮”一倒台,国家恢复高考,要培养能够为国家建设出大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县教育局10月底才发下通知,12月初就要开考,大队大喇叭还反复强调,不许社员为高考复习请假,不许耽误学大寨修红旗渠,大哥姬翔情况还好,高中毕业后在村小学代课,总算有时间复习一下中学课程,姬羽虽然是应届毕业生,但是两年高中净搞运动了,真心没学到什么东西,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干了将近一年的农活,仅学的一点点文化知识也基本忘没了,好在他自小爱看书,各种书都爱看,尤其是文学书籍,只要到手基本是一气看完,在生产队他是牛倌,管着15头牛,把牛轰到山坡上啃草就不管了,埋头看书,有时候白天干活没空,夜里偷偷拿铁丝穿上蓖麻籽儿点着当亮,在秫秸垛里看书,一次不小心烧了秫秸垛,不但被罚工分,还被爸妈联手削的鼻青脸肿嘴歪腿瘸。不过看书也让姬羽的文学知识大涨,尤其是作文水平连高中语文老师都叹为观止、自愧不如。

大哥姬翔认为高中毕业时间太长了,作为乡村小学教师,他很清楚山村高中与城市高中的差距有多大,打定主意用仅有的40来天时间复习初中文化知识,直接报考中专,觉得报考重点中专把握应该还大些。

姬翔劝姬羽不要报考大学,跟他一起报考中专,到时候俩人考号相连,说不定考试时座位临近就能照顾一下弟弟,这时候甭管中专、大专,只要考上了,毕业就是干部,就能捧上铁饭碗,拿工资吃商品粮,这才是关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