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章 也曾年少 24(1 / 2)

小镇虽好,但终究是无聊了点,再美的风景也经不住活人多瞧几眼。

在小镇外,顾年连夜建了一座茅草屋,白天的时候就在附近乱逛,与镇上百姓聊聊天,或者和稚童们放放纸鸢,晚上就回到草屋内休息。所谓大隐隐于市也不过如此了。

小镇不远处一座无名山峰上,有一个破旧道观,顾年经常前去拜访。一来二去,便与观中的老道熟络起来。

这天,顾年和往常一样前往道观。道观内除了老道士,还有一个长着娃娃脸的少女。

少女一身麻衣,两腮通红,有一双似乎会说话的眼睛。因为常年干着粗活,少女手上都是老茧。少女是开朗的性子,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会专注的看着对方的眼睛。顾年很喜欢和这个少女聊天,总会被开朗的情绪所渲染而变得开心。

后来相处久了,才知道少女是老道士收养的一个弃婴,老道士给少女取名为王柔甲。

老道长年岁已高,近些年来身子骨越加差劲,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床上打坐,偶有客人来访时,才会下床待客。

顾年悄悄进入道观,特意遮掩了身形,所以正在观外干活的少女并没有发现顾年。看着老道长正在闭眼打着瞌睡,顾年便找了个椅子坐下耐心的等待着老道长清醒。

似乎老年人的感官都会变得特别敏感,老道人很快就感到房屋内进了人,悠悠然睁开眼睛,是那个年轻道士又来找自己闲唠嗑了。

老道人对顾年感观很好,总觉的对方温文尔雅言谈风趣,两人闲聊时,各自只聊自己的经历。老人会说一些年轻时候走南闯北的实事迹。顾年也会说一些年幼尚未修道的时发生事情。

老道人就要起床,顾年连忙上去搀扶,说老道长不必太过客气,老道长也不是执拗之人,想了想也就放下了起身的想法,便冲门外喊了一声。

很快王柔甲便跑来了过来,老道长让少女烧壶开水煮点茶,顾年笑着说老道长不用这么客气,少女却已经笑着回应着老道长说了声“好嘞“,然后匆匆忙忙跑去劈柴。

老道长面色慈祥,和顾年闲谈起来,多是些缅怀过去的事情。顾年也不嫌絮叨,反而很喜欢听别人家的这些琐事,偶尔顾年也会打断一下老道长询问一两句。

比如老道长说到年轻时还未进入道观当道士,也曾偷偷喜欢镇上的一位开猪肉铺的屠户女儿,当时为了让那女孩对自己生出好感,硬是每天一大早走两里山路,去山上那口老井里打那最清澈最甘甜的井水,去送到女孩家里,就这么足足送了三个月。

顾年笑着问,那老道长最后成婚了没。

老道长只是唏嘘一声,说那时候自己一穷二白,哪里敢有成婚心思。甚至老道长还感慨了一句,那个女孩知不知道自己喜欢他,他都不太清楚。只是那时候愣头青,只希望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那女孩好一点,也就够了。后来三个月后,便进城里寻找生计 ,想着等出息了再回来找她就是了,可再回来的时候后已经是三年多了,而那女孩也早就嫁给了别人。

说到这里老道人眼神恍惚怔怔出神,好在少女此时端着茶水进来了,老道长便回过神来。

王柔甲有些笑意,其实他早就煮好了茶水,只是当时老道士说的忘我,她便躲在门后偷听了一会嘞。

顾年接过茶杯,端起喝了一口。

山野粗茶入口极涩,顾年却觉得好喝。

因为回味更加甘甜。

王柔甲也不打扰两人兴致,很快就告辞离去。

老道长看着顾门,笑着问,“顾小友是年幼时就出家了,还是与我一般,半路出家。”

顾年便笑道,“年幼生长在道观中,却并未出家,后来随着别人一起走江湖,走着走着,便有了出家的心思。回了又经历了一些事情,便干脆出了家,讨个清净。”

老道长,抿了一口茶,轻轻放下茶杯,缓缓说道。

“可惜了,老道虽不知道顾小友经历何事才出家,但却觉得以顾道长的一表人才,出家确实可惜了。”

顾年有些揶揄,便问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