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师父47(1 / 2)

话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既有慈悲的心肠,一生恪守戒律,行善积德,堪称无暇,又有金刚的手段,一手庙里传的棍法可谓同阶无敌。

老和尚是一手经文,一手禅杖,对人是能渡渡,当诛诛,人在当地享有名声,庙里香火不绝。

有一天早晨,老和尚于山门发现了一个弃婴,本安静待着的弃婴一看到老和尚就饿的开始哭。

老和尚环视了一圈,没发现其他人的踪影,也就明白了是个怎么回事,轻叹一口气后,他把孩子抱回庙里,用米汤喂养。

过了2年,又有人把一个婴儿放在庙门口,老和尚也默默收下了,反正庙里的食物还有富裕。

再后面,两个孩子大了,老和尚老了,老和尚就开始盘算身后的事,他还有两个事放不下,一是这庙,二是那棍法。

因为第二把众生剑引发的后续一系列事件,各宗门严守的秘籍已经外传,普通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秘籍练武,而这棍法也传了出去,但这棍法只守不攻,显然违背世界主流,没人练,没人传。

老和尚为了不让宗门的武学失传,就带着这两个孩子练棍法,想着等两个孩子长大了再选品行好的一个继承这庙,武学好的继承棍法,这样两件事就都办了。

这两个孩子武学天赋都挺好的,都练成了棍法,两人就以师兄师弟相称,而品行上,师兄天性自由散漫,师弟则威严刻板,眼中容不得沙,虽品行不同,在老和尚的带领下,两人相处也算的融洽。

可有一件事两人平日里争论不下,就是这棍法,到底谁强谁弱,按理说两人切磋一下就能分各高下,可这只攻不守的棍法对练起来是后出手更强,每次勉强打起来,都是无止尽的缠斗,分不出胜负。

有一天,战争近了,有一伙溃兵流窜至山下做恶,老和尚一个人提着禅杖去了,两个人感觉不妥,也跟在后面下了山。

两人到了之后只见一地的尸体,老和尚竟一人一棍杀光了溃兵,两人继续向前走,正好看到老和尚空中棍舞如半月,打死3阶贼首。

那一棍在尚且年幼的两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两人帮助老和尚收拾完残局回山上后,不约而同的开始回想那一棍,跑去问老和尚,老和尚这才对两人道出实情,他们那一套棍法的创始者晚年悟到光守不攻,是对恶人的一种放纵,特意创出一招来杀敌。

对比其余招式的守的仁慈,那最后一招的攻杀意浓到极致,一点活路都不给敌人留。

两人都想学,可老和尚不肯,说:天下没有招式能辨人好坏,从来都是人去控制招式。这一杀招出手就要人性命,使用时要谨之又谨,只有在其余招式用遍,有足够的时间确定敌人罪不可赦时,才能使用,他们两个还得等等。

又过了一年半载,战争来了,老和尚接济了不少过路的流民,战争的双方也给老和尚一点面子,没有过多的打扰。

在战争彻底的开始后,庙里三人关闭山门,此时大师兄一合计,得,粮食不够了,只剩下三人2个月的口粮,可这仗不知道还要打多久。

大师兄没了办法,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自己这一身三阶本事,哪活不下去,于是,于一晚留下字条,下山去了。

他加入了战争,他也不明白两边谁善谁恶,就挑了名声相对更好的一边加入。

一边当然欢迎一个身份清白的三阶,给他安排了一个小军官,可战争就是杀人,这棍他没法继续用了,从此,他拿起了一把刀。

在练了一套速成的刀法后,他上了战场,他又是个初入红尘,不谙世事的少年,在战场上一人当先,不惜命的杀敌,很快以勇猛被上面赏识,又升了官。

在战争这几个月,他还不忘花钱雇人,趁着夜色,背几袋平日里吃不到的精细粮食上山,丢在庙门口给老和尚和师弟。

4个月后,战争结束了,师兄在的一边赢了,他不顾上面的挽留,拿了应得的钱,回了庙。

走在回庙的路,他开始盘算起来,他知道以老和尚的品行,这下肯定是留他不得了,可战争刚结束,局势还很乱,他现在有一大笔钱,能做很多事,可以帮衬帮衬庙里。

想到这,他又回了军队里,让军队把撤离前不用的粮食作价卖给他,因为他在军队里的威望,再加上,上面也想借他的手留个好名声,很快就同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