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思路和不甘心(1 / 2)

王蛟这话说的大义凛然,韩尚听着也是相当的受用,更能确定王家是一个讲逻辑的家族。

这点可比王家的私盐贩子线路更加重要。

这年头大部分老百姓还没有基础教育,再加上大乾朝廷的繁重税赋、困苦的生活环境,真逼急了造反的造反,信仰邪教的信仰邪教,传谣言的传谣言(叫魂案)。

反正就是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只有小说讲逻辑,现实从来不讲逻辑!”

所以韩尚背后的韩家,挑选盟友的时候,实力和渠道反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总得讲逻辑,不是感情用事的家族!

不然爆雷的时候不就把他们给牵连进去了。

“既然表弟这么客气,那我就收下了。”韩尚倒是不用的表现太过于客气。

不过在确定韩家和王家的公事之后,韩尚也不介意和王蛟增加一下私人感情:“来而不往非礼也,我这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就这福字,权当是给表弟的一个见面礼。”

王蛟接过韩尚递过来的一张纸,看着上面那福字却是点了点头。

他的大堂哥王校当年是被父祖辈商量着往大乾朝廷中运作,不管是不是汉奸,反正能保证王家家业就行。

但是在王蛟四岁那年,太平军攻克沔阳,王家意识到算算时间大乾也该到死的时候。

可王校那个时候的年纪已长,根基已经定下来,再继续往科考取士方面培养就是随时跟着那艘破船一起沉下去。

王校的培养就只能从科举士朝着苦读士转变。

这可不是个好活,大乾为笼络士绅,科举两三次没过就能大挑,也就是看样貌给个小官当当,这样貌说白了在农业社会就是脱产养出来的,只要舍得花钱总还是能科举成功。

可苦读士说白了就是钻研学问,就比如说韩尚给的“福”字就是出自大师手笔,王校需要锤炼千万遍才能写出好点的福字,贴在家宅之中能纳福养福。

虽然王蛟知道大乾按照前世大清的走向会被洋人续命,可他可没有给大堂哥提好建议的打算。

毕竟王校这个长子长孙不废,那有其他人出头的日子。

“那就谢谢表哥了。”王蛟客套两句,接着就来到宴席上面。

这会宴席上已经是杯盘狼藉,大伙该谈的大生意也已经是谈的差不多,粮食也是该领的领到位了,这会更能聊的就只剩下一个话题:

太平军被大乾剿灭。

对于太平军,楚省的这群野道士并没有什么好感,也谈不上什么恶感。

毕竟这帮人虽说是打着洋教的旗号,但是本身其中的洋人传教士都没有几个,白溪观这种乡野小观也没有啥门户之见,真要是洋教做大投诚也不是不可以。

可如今太平军的覆灭,给楚省这群野道士,或者更明确的事给野道士背后的士绅最大的冲击就是一个字——酸。

剿灭太平军的湘军是乡勇出身,原本和楚省就是一个湖广出来了,当年还借过“楚军”的壳上市,如今大量湘军带着大量江南地区的民脂民膏回去,怎么不可能让隔壁的楚省心动呢?

王蛟听着这些没有多少营养的对话,心中唯一的感觉就是这帮人的胆子不是一般的大,或者说是被湘军的富贵迷红了眼睛。

返回